海归广播人骆东泉:把中国之声传到海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海归广播人骆东泉:把中国之声传到海外

2010年10月25日 14: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996年,骆东泉(中)与同事一起到90多岁的罗马尼亚忠实听众贝蒂卡(右一)家里做客,许多罗马尼亚“粉丝”纷纷从外地远道赶来,大家相聚一起畅谈友谊。
    1966年的冬天,利用在罗马尼亚学习的闲暇时间,骆东泉(右二)与同学一起登上喀尔巴阡山。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1968年8月29日晚,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宿舍里,一群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凑在一台旧式收音机前。当周恩来总理出席罗马尼亚驻华大使国庆招待会并发表讲话的消息从遥远的北京传来时,大伙欢呼雀跃。

  这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罗马尼亚语广播开播的第一晚。

  一年后,当年在收音机旁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罗马尼亚语广播的骆东泉,被录取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身)罗马尼亚组播音员。

  2010年世博会前夕,罗马尼亚《国家新闻报》和罗马尼亚《教育论坛》杂志先后刊登骆东泉的文章《世博前夕,我的故乡上海张开双臂迎接八方来客》,让世界感受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崭新面貌。

  转折:高中毕业被派出国

  1946年,骆东泉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国家选送了600名高中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出国学习外语,当时从上海交通大学附中毕业的骆东泉,被派往罗马尼亚学习罗马尼亚语。

  “这是我人生中的一次转折。高中时,我数理化和外语比较好,高考第一志愿报的是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想为祖国的自然科学做些贡献。可能是我的俄语发音不错,国家派我去学外语了。”

  1964年7月,18岁的骆东泉离沪赴京接受了1个多月的培训。“外交部、高教部官员对我们提出了出国要求:一方面要学好外语,为将来中外友好合作交流做准备;另一方面,当外国友人询问国家情况的时候,我们能流畅地介绍。”骆东泉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决心学好罗马尼亚语。

  求学:自己与祖国同命运

  周恩来总理的鞭策与鼓励,成为这群年轻人奋进的动力。1965年春,周总理访问罗马尼亚。期间,他来到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与留学生见面。“大家围着总理席地而坐,开怀畅谈。总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情况问长问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你们学外语的,脸皮一定要厚,要张得开嘴,与当地人打成一片,多交流、多对话,这样才能提高外语水平。’”总理的这句话让骆东泉受益终身。

  为了练就一口标准流利的罗马尼亚语,骆东泉养成了分秒必争的习惯。他一进宿舍就打开收音机听罗马尼亚语广播,到了学校就买一份当地报纸诵读,课间休息时在走廊里与罗马尼亚学生对话,周末去公园找当地的老人和孩子聊天。

  骆东泉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他说:“罗马尼亚人对我们很友好,家在农村的同学会给我带来一些葡萄酒、水果等土特产。冬天,我们与罗马尼亚的同学一起到山区爬雪山、打雪仗;夏天,我们一起到黑海里游泳。”

  “更多的时候,我们这些人思考的是国家与民族的命运。”骆东泉说,上世纪60年代,中国刚刚摆脱3年自然灾害,“当时国家很艰难,却把我们送到国外,提供这么好的吃住和学习条件,我们下决心一定要把外语学好,回来报效祖国。”他铿锵有力地说。

  回国:毕生献给广播事业

  1969年7月,骆东泉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毕业,留在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协助从事翻译、外事活动等工作。当看到同学们纷纷回国时,他回国效力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并最终如愿回国。“1969年11月15日,我被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选中。”骆东泉回想当时的场景,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对罗广播有一个艰难的开端,与骆东泉一同进台的4名大学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学科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采编新闻稿件与日常口语交流的区别……对此,他们虚心向老同志和外国专家请教,从最简单的翻译新闻稿做起,逐渐涉及专题、新闻评论,进而使用罗马尼亚语采访、编辑、主持,“现在我们什么都能做,个个是多面手。”骆东泉说道。

  2003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罗马尼亚语部创办罗文报纸《友谊之桥》,由骆东泉担任主编,该报在罗马尼亚免费发行,旨在加强中罗友好交往,介绍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他现在仍旧忙碌在对外传播的战线上,帮年轻人修改稿件、参与重大新闻采访报道。今年世博会期间,他又多次同年轻人一起前往上海采访报道世博会,向世界推介上海。

  41年的新闻从业经历,让他怀有强烈的感恩思想和报国情怀:“我们这批海归取得的成绩,主要归功于党和人民的培养。我们利用外语技能,在宣传、外交、经济等领域工作多年,推动了祖国与世界的互相了解和友好合作。通过翻译和新闻工作,向全世界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来的发展变化,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张林)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留学生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