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留学要建立一个真正的亲情沟通纽带

2010年11月15日 14:21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一说到孩子,说起教育,可能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着一部或宏伟或个性的计划。这是一个上至民族、国家,下至每个家庭永恒的话题。

  作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 “文化讲坛”的延伸,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十周年之际,首届解放集团教育讲坛于11月13日正式开讲。以关注下一代的成长、关注全民的教育、贴近民生、服务百姓为本,首届讲坛聚焦时下最热门的教育话题之一:“明天,你是否送孩子去留学”。

  七位国内外特邀的各方嘉宾,与现场数百名观众一道,对时下有关留学的各类话题一一探讨,各抒己见。出国留学这件事,其实并不简单……

  谁都可以去留学吗?

  “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才是最好的”

  “有数据显示,2007年后我国每年出国留学人数都在15万以上,有时甚至看到一些机构说谁都可以出国,实际并非如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援引一项国外调查说明,“中国学生和国外学生相比较,一个劣势是我们自我规划能力较弱。”在此背景下,熊丙奇认为,而今留学已出现高端留学和低端留学两种,“个性比较开朗、自主生活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我觉得可以出国留学,而不是任何学生都能出国。有些孩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的能力,我感觉有所欠缺。”

  英国伯明翰大学中国区代表宗明亚,从学校角度认同了熊丙奇的观点,“留学因人而异。国外会更注重孩子个性的发展,包括兴趣爱好培养。所以从我个人角度说,如果是有特长,或对一些学科有偏爱的学生,可能出国对他在专业领域发展更有益。”

  更重要的是,宗明亚认为,“留学不应是家长的决定,而应是孩子自己的意识。我有时出去面试学生,通常都会问是不是自己愿意出国,而不是爸爸妈妈说要出国,就为以后找个好工作。我非常看中是不是他主动的要求。”

  “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才是最好的。”熊丙奇说,“每个人选择留学时都应分析,分析自己的家庭因素、经济条件、个性因素是否适合出国;分析了解国外学校真实的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方式;还要做长远规划,我究竟想干什么,想获得什么能力。”

  留学越早越好吗?

  “时机的选择还是看个人成熟度”

  越早出国越好吗?

  在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看来,实在值得好好思量。

  “什么时候出国留学才合适,确实没有一个确定答案。”唐盛昌说,这一要看孩子的思想成熟情况,比如高中阶段就是一个人思维方式、人格特征逐步定型的时期;二要看孩子心理的成长,孩子在国外,若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得不到朋友、师长,或关系亲近人的指点、引导,就会有很多变化的可能;此外,还有动力问题,孩子是否有明确的目标,希望某个方向得到发展……“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指导,完全靠孩子自身,那么家长冒的风险是不小的。”

  看得出,出国时机的选择,关键还在学生。宗明亚以自己的经历说:“当年我是读完大二出国,这对我个人来说比较合适,因为意愿是我自己先形成,再跟父母沟通。时机的选择还是看个人成熟度,不一定非要在高中、本科或者研究生等哪个特定阶段出国,而是要看自己是不是成熟了,自己可以出国学到一些想学的东西,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

  如果希望尽早做出国的准备,唐盛昌告诉听众,“比如高中生要申请国外大学,准备期可能在高二下开始。在高三这一年,下半年年底时国外大学便开始接受材料,第二年开春就会有预先录取,时间都比较早。”

  出国就能成“天才”?

  “国外学习并非如大家想象轻松”

  不少想送孩子出国的家长有这一想法:国内的基础教育好,哪怕孩子在国内成绩一般,出去后就成尖子生了……这样的观点,引起了熊丙奇的批驳,“国内读不好,到国外就想读哈佛,不可能。国外名牌大学对学生的考核是非常严格的,这一点不需怀疑。”

  “国外学习也并非如大家想象的轻松。”宗明亚说,虽然从表面看,国外学习方式比较开放、轻松,但实际上,这只是外在差别,“我们有很多要求,需要学生阅读大量书籍、大量资料,研究很多和自己课题、专业相关的东西,需要花很多时间、精力,压力一点也不轻。”

  这一点,同样引发了“海归”董玮颖的共鸣。2002年从上海到英国读书,在剑桥大学毕业留在当地工作的董玮颖,求学中印象最深的困难,就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年,“难度一下提高很多……老师完全放手,平时讲座一两百人一起上,老师每两周只给你一小时时间,你要在这两周中读十几本书,写一篇论文,到时一起讨论……”

  在很多国家考察过的唐盛昌,曾问过很多顶尖学校的学生,结果“没有一个学生晚上10点会睡觉。在真正的科学领域,你若想达到很高的高度,不努力、不认真、不花功夫怎么可能”。

  创造力只能国外培育?

  “应该问你想培养怎样的创造力”

  国外学校好在哪?可能会有人脱口而出,“能给孩子更多自由发展空间,有创造力。”对此,渣打银行人力资源运营总监叶阿次认为,“单说培养创造力,还不够细,你应该深入问一句,你想培养怎样的创造力,以后想做什么?”

  “比如说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很好,若你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你想去,那很好。但如果你想要另外一种创造力,可能国内也有学校合适。”叶阿次举例说明,“那种能力的培养如果国内没有,我赞成你出去;如果有,经济也不那么允许的话,反而会得不偿失。”

  英国驻沪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许珣女士也以英国的实际情况提供了印证,“英国教育分为四个阶段,16岁前是初级、中等教育阶段,16岁以上是延续教育阶段,18岁以上是高等教育阶段。高中在英国其实属于延续教育阶段,分为两种类型,学术类、职业类。”学术类类似中国高中阶段的学制,这时学生更多已经从专业角度出发,开始选择专业了。不是说学生早早出去,进入了外国学校,就能培养出创造力的。

  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唐盛昌说:“比如说创造力培养的问题,我们有同学高二就在SCI上面发表文章,你能说他没有创造力?我们有一个同学毕业后去了耶鲁大学,拿了非常高的奖,你能说他没有创造力?他们最重要的基础都是在上海打下的。”

  国外学校一定比国内好?

  “教育体制不同,定位也不一样”

  “美国那么多大学,大家熟悉的就是哈佛、耶鲁等,但其实美国还有很多职业学院。美国的教育体制与中国不同,定位也不一样,现在出国留学的人,统计下来至少一半属于低端留学,有些学生在国外三年都是读语言,甚至语言都没读好。”熊丙奇对这一误区毫不客气。

  唐盛昌曾专门就这一问题与美国专家讨论:“美国专家都提出一个看法,对它的基础教育不够满意。我就问,一个不够满意的基础教育如何支撑起这个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最后比较多的共识是,美国高等教育做得相当棒。所以我们应看到,尤其是在美国基础教育中,有好学校,也有很一般的学校。”

  即使到了国外,个人未来的发展依旧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一定的平台,学校不对路,专业不对口,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许珣举了一个例子:将风靡一时的“达人秀”引入中国的一个重要人物,就是一名赴英留学生。当年他去英国留学时,并没有选择热门的金融专业,而是按兴趣选择了传媒专业,多年努力后终有了今天的成功。

  留学就能镀“金”?

  “应立足于终身发展人格发展”

  “当年在耶鲁毕业时,院长曾讲了几句话告诫我们,他说耶鲁光环大概只能确保我们三年内的前两份工作会比较顺利,但在三年后,人家不见得会考虑你是否是耶鲁毕业,而是看你毕业后的工作表现如何。”学美教育总裁张恒瑞回忆说。

  “我曾经历过两家外企,我的感觉是,有留学经历是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叶阿次认为,企业更关注的是能力,“我赞成在能力允许、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留学,但不要认为留学经历就是我的敲门砖,回来后公司一定会要我,没这回事。”

  对于留学生日后的发展状况,唐盛昌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181现象”:留学后,真正成功的也就10%,非常失败的也不过10%,大部分是中间状态,“你不要以为到了美国就能成为精英,没那个道理,能从普通人到精英的,有,但不会多。”

  “所以在新的上海教育规划中,提出这样一个概念,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这太重要了。”熊丙奇说,“父母送孩子出国留学,应立足于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孩子人格健康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去哪所学校,为了孩子马上能找到什么工作。”

  家长把孩子送出去就好?

  “要建立一个真正的亲情沟通纽带”

  “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留学”、“我把孩子送出去,就是铺好了路,尽到了义务,以后就要看他了”……有这样想法的人,如今不算少。熊丙奇说,任何教育不是有投入就有产出,到国外读书需要很大的费用,想借此以后找份好工作,但找不到怎么办?“所以,一定要量力而行。”

  “对于家长,我希望能先想清楚一个问题,你送孩子出去的目标是什么?你的期望值是什么?”唐盛昌说,“在此基础上,家长需要做调查研究,分析哪些大学适合孩子,因为国外大学的层次、分类是非常复杂的体系。”

  另一个准备,是要明白中西文化的不同,比如家庭关系问题。中国的传统是子女与家长关系紧密,但在国外,孩子会很容易接受西方文化思考问题,即使孩子发展得不错,但家长会不习惯,“有些情况下,家长会产生失落感,这种心理的准备要做好。”唐盛昌说。

  “其实,孩子海外留学过程中家长的参与非常重要。”熊丙奇建议说,家长和孩子要建立一个真正的亲情沟通纽带,随时及时保持联络,电话、网络都可以,“千万不要陷入留学的某些困境中”。(梁建刚)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留学生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