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耶鲁感受“精英教育”——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在耶鲁感受“精英教育”
2009年09月01日 11:43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耶鲁大学。 中新社发 赵洪俊 摄

  今年暑假,复旦大学14名学生和一位带队老师到耶鲁大学实地考察和学习。这些经过面试挑选出来的学生都很优秀,而此番去美国,他们又接触到了另外一群优秀的“精英”。

  书店的老爷爷

  清华大学一位校长曾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耶鲁的“大”,正是因为云集了各类“大师”。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我接触的任何一名普通耶鲁员工,都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大气来自于他们对人的真诚、友好。

  到耶鲁的第二天,老师要求我们去Yale Bookstore买书。进了书店发现书店太大了,要让我找到那几本书真是大海捞针。这时,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店员接待了我。他说一定能让我买到称心如意的书。

  到了书架前,我被无数本外表相似的字典弄晕了。老爷爷看出了我的困惑,开始向我介绍每一本字典的优缺点,他还拆出几本包装好的给我。

  我在耶鲁书店呆了一个下午,和老爷爷一起聊天、挑书。他说,他在这个书店工作20年了,最开心的就是能见到来自不同国家、说着不同语言的孩子。他还告诉我,和当地人交谈是学习英语的最好方法。

  我们也谈了很多中国的事,老爷爷非常感兴趣,还和我交换了联系方式,说有机会一定要来中国看看。

  在书店遇到这样热情的老爷爷,让我觉得整个耶鲁都充满了温暖。

  印象最深是老师

  此次暑期交流为期6周。上午是英语课程,下午选修兴趣课。早上9时至中午12时45分,是高强度的英语学习。一到耶鲁就考试,然后按考试成绩进行分班。分班分为3个等级:上、中、下。但分班结果上并不会标注你究竟是哪个等级,只是公布名单。

  课堂上,我们都围成圈而坐,座位不固定,每天和不同的同学坐在一起,组成小组自由讨论。只要想发表意见便可以主动提出,老师会耐心地让你说完,然后大家再一起讨论你的观点。

  来之前,我们已对耶鲁惊人的作业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实施时还是被震惊了一把——每天一至两篇日志是肯定的,三天一篇大论文是家常便饭,再加上每天几十页的英语阅读,还有在42天里面要完成的50篇快速写作……晚上我们全都泡在图书馆里,常常到凌晨。这样的压力,让我们多少有点难以适应,也让我们真正见识到了美国“牛”校特点——自主学习是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耶鲁的老师。我的写作老师是一位50岁左右的女老师,叫Susan。她在课上总是充满活力:一会儿像个二十几岁的小女生一样和我们谈论约会的秘密;一会儿又开始扮演经典美剧《Friends》(《老友记》)中的各个角色;一会儿又开始绘声绘色地演起双簧……

  记得我第一次拿到批改后的作文时,真的是太惊讶了!原本白底黑字的两页纸放眼望去几乎全是红色,Susan在任何一个有可能改善的地方都写上了注释,还在反面写上总体评价以及建议——她说我文章的素材很好,但是缺少细节。她还把这篇文章按地道的美式思维完全改写了一遍。当初我写这篇文章就花了2个小时,她这样认真地阅读、思考,然后再改写,花的时间肯定不会少。

  课后,Susan还找每个学生谈话,谈她对你的文章的看法。

  耶鲁的老师真的可以让你感受到“你很重要,我在关注着你,我一定会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你进步”。

  开放的文化氛围

  有99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参加了耶鲁暑期交流。中国的除了我们外,还有二十来名北大、清华学生。另外,我们还认识了来自日本、法国、西班牙、巴西等二十几个国家不同年龄的人。

  有位来自日本的女士非常让我敬佩。她英文名字叫Haruyo。

  课堂上,她发言不多,声音很轻,但常提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意见。

  有一次,我们讨论一篇涉及女权的小短文。

  Haruyo说,她要讲讲她的亲身经历。

  Haruyo和丈夫都是国家公务员,生活得很幸福。丈夫到耶鲁进修,她到耶鲁也一年半了。丈夫整日上课、参加研讨会,她一个人做家务、带孩子,丈夫回家还要对她发牢骚。她开始意识到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时候她甚至希望丈夫、孩子……一切都不曾存在过。她想给自己找点事情做。于是,她报了暑期班。她开始学习,而丈夫开始了带孩子的生活。正是这一转变,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变。丈夫开始意识到以前自己不该对妻子乱发脾气,而她也开始理解以前丈夫回到家时疲惫的身心。于是一切又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了。

  Haruyo说:“当你发现自己的生命和另一个人如此息息相关时,是一种痛苦也会是一种幸福。当我们高喊着‘女人要为自己而活’的口号时,我们已经抛弃了平凡的小幸福,而去追寻一种不切实际的大幸福。”

  我想,耶鲁,正是有着无数敢于向传统观念与主流声音挑战的学生,以及学校所提供的宽松的氛围,才称其为耶鲁。正是这样一波又一波思想的碰撞以及反复的验证,耶鲁的“自由教育理念”才得以弘扬,并让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连续3任的美国总统都出自于她。而在奥巴马用“改变”、“梦想”这样的词汇,打破耶鲁“占领”美国二十年的神话后,耶鲁大学的师生也能用游行庆祝的方式来表达对校友的尊敬。(复旦大学 马牧原)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