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教授陈懋章院士:为梦想插上腾飞之翼——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北航教授陈懋章院士:为梦想插上腾飞之翼
2009年09月07日 17:34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陈懋章在指导学生科研。 (资料图片)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9月2日上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懋章院士家中的书房内,当记者不经意间问他当初为什么选择航空发动机研究时,刚才还侃侃而谈的他,突然陷入沉默,极力抑制汹涌澎湃的心潮,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记者的提问把他的记忆拉回到60多年前。

  陈懋章出生于四川成都,从他记事时起,就亲历了日本飞机的轰炸。“炸弹爆炸把死者的肢体抛挂到树枝上的场景,至今还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陈懋章说,“我在旧中国生活过,经历过民族屈辱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使我终生铭记。”

  高中毕业填报大学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航,选择了航空发动机专业,立志改变我国航空事业落后的局面。

  如今,60多年过去了,陈懋章和他的团队在航空发动机研究领域取得了7项重大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项。

  然而,他却说:“一想到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整体水平还处于落后状态,我就感到我所作的贡献还很不够。”

  另辟蹊径设计国际领先的新型压气机

  上世纪90年代末,陈懋章和他的团队接到一项科研任务,就是研究新型航空发动机压气机的新技术。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落后,是长期制约我国航空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而压气机技术落后则是主要原因之一。

  常规的压气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很成熟,不可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大幅度提高其性能,所以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创新。当时,相关技术在国外被视为必须突破的关键技术。“对于这样的核心关键技术,国外对我们严加封锁,根本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资料。”陈懋章说。

  在这样的困难情况下,怎样靠自己的力量攻克技术难关,是摆在陈懋章及其团队面前的严峻挑战。“时间和经费不允许我们走传统的实验研究的老路。”陈懋章说。于是,他决定尝试走另一条新路,即充分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取得的最新成果,对相关技术进行数值模拟和数值实验,最后进行验证。后来,这项技术达到了一次设计试验成功,节省了资金,缩短了研制周期。

  该项技术部件试验表明,与某大国的原型相比,新型压气机性能的几个主要参数都有大幅度提高。将这种压气机装到发动机上完成整机试验,结果表明,发动机功率大幅度提高,耗油率却明显下降。

  某大国著名发动机公司得知这项成果的一些情况后,曾4次主动与陈懋章联系,希望合作,并提出优厚的条件。“考虑到这完全是我国自己研究的成果,且有相当的先进性,应首先用于国内,于是,我们婉言拒绝了对方。”陈懋章自豪地说。

  科研最大的幸福是困惑后的顿悟

  对科研人员来说,仅有创新精神是不够的,还要有潜心钻研、敢于质疑的怀疑精神。

  1979年4月,陈懋章作为我国首批公派出国的学者,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从事科学研究。1981年从英国回国后,陈懋章一直与国内的发动机研究厂(所)进行密切的联系和合作。有一次,某单位研制的发动机,在试飞时发生了空中熄火、空中停车等故障。技术人员反复排查,一直找不到解决办法。刚过春节,陈懋章等就来到现场,和技术人员一道分析讨论。

  当他提出故障可能出在压气机扩稳装置上时,有些技术人员表示怀疑:“发动机上用的是苏联的扩稳装置,怎么可能有问题。”

  言下之意,不应当怀疑苏联的技术,因为苏联的这种装置一直被奉为经典。“但是,我经过认真分析后,确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我还构思了一种新的工作原理和结构。”陈懋章身上那种敢于质疑的思维,这一次又发挥了作用。

  在快下班时,陈懋章请人用自行车把他带到车间现场,实地考察。他围着实物认真查看,边观察边思考。“经过反复推敲和检查自己的想法后,我更进一步确信了自己的看法。这时,我已意识到这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而且是国内外都还没有过的新东西,有它特有的灵巧。”陈懋章说。

  后来的试验完全证实了他的看法,解决了故障问题。目前,这种新型扩稳装置已成功用于国内几种型号的航空发动机上。配装该发动机的某型歼击机两次参加了珠海国际航展飞行表演,获得成功。

  后来,有学生问陈懋章:“你从事科学研究,最大的幸福是什么?”他想起了这件事,便回答:“我最大的幸福是困惑后的顿悟,即当你遇到难题时,经过艰苦奋斗,从困惑,寻觅,求索,达到豁然开朗、恍然大悟。我追求这样的幸福。”

  慧眼识才培养年轻人不遗余力

  陈懋章是一位科学家,是一位从事航空发动机研究的专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大学教师。他慧眼识才,在培养年轻人上不遗余力;在教学上,他精益求精,即便讲过多次的熟悉教材,上课前仍要认真准备。

  提起陈懋章的慧眼识才,如今已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北航宇航学院常务副院长蔡国飙,充满感激地说:“如果不是陈老师的无私推荐,就没有我的今天。”

  1992年9月,一个偶然的机会,陈懋章了解到,当时还是大学辅导员的蔡国飙,对航天火箭技术颇有研究。

  “这可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虽然火箭技术不是陈懋章的研究领域,但考虑到当时国家缺少火箭技术人才,他决定推荐蔡国飙读博。得知陈教授的想法后,蔡国飙兴奋不已。

  但是,研究生院当年的招生名额已满。于是,陈懋章亲自去找院长,要求额外增加招生指标。最终,研究生院破例招收了蔡国飙。

  现在,回过头来看,蔡国飙没有让他失望,如今蔡国飙已是我国火箭技术领域小有名气的专家。

  除了慧眼识才外,陈懋章还对团队育人情有独钟。他说:“我赞成‘染缸’理论,不仅大环境重要,小环境也很重要。我希望有一个好团队,为年轻人的成长创造条件。”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团队中有几位青年已成为能独立承担重大课题的骨干。

  在教学上,陈懋章更是精益求精。陈懋章回国后,学校根据他在英国的研究,希望他讲授湍流方面的课程。他欣然接下了这个任务。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费尽心血完成的教材《黏性流体动力学基础》,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后来,他又编写了《黏性流体动力学理论及紊流工程计算》一书。他说:“这两本书确实是我呕心沥血、十年怀胎的产儿。”(蔡继乐)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