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学哲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在德国学哲学
2009年10月16日 13:4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991年的盛夏,我乘列车从北京出发,经乌兰巴托、莫斯科和华沙,最终到达柏林,来到了我朝思暮想的地方——哲人和诗人之乡。

  我自1979年始,先后在武汉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习文学、美学和哲学。受当时改革开放的时代氛围的影响,我很向往西方,非常注重西方哲学和文化的学习。我专注于研究德国现代哲学,特别醉心于研读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著作。那时我就希望能有朝一日到德国学习哲学。

  但当我最初来到德国时,感觉复杂。与相对落后的中国不同,德国到处都是高速公路、高楼大厦和各种现代化的设施。同时,中德交流相当有限,一般的德国民众对于中国知之甚少。在大街上,人们经常把我误认为东亚其他国家的人。

  我进入德国的大学后,作为哲学博士候选人,跟随海德格尔的弟子专门研究海德格尔哲学。海德格尔是一个另类的天才,他除了探讨整个西方哲学史之外,还研究了中国的道家和禅宗思想。不可否认,道家和禅宗给予海德格尔思想以特别的灵感。尽管有如此伟大的大师对于中国的智慧充满兴趣,但德国大学的哲学系很少有关于中国哲学的课程,只有汉学系才有相关的研究。甚至在其图书馆的编目中,中国哲学不是纳入哲学类,而被纳入东方学内。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大学学生会的帮助下,我开设了一个汉语班和一个老子《道德经》的研讨班。两个班人数最多的时候有30人,一时传为美谈。其中一位女同学后来专门到北京学习中国文学和艺术,成为中国文化的爱好者。

  1997年,我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不久,这本以德语写成的论文正式出版,后来又翻译成汉语问世。在毕业的时候,我的德国导师建议我回国后应重点转向研究中国的传统思想。这给我极大的启示。

  1998年我回到了祖国。当我到达北京和武汉的时候,发现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德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百花齐放。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世界。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它不仅传播中国的语言,而且传播中国的思想和智慧。

  回国多年来,我研究的重心已由德国哲学转向中国思想。数年来,我潜心撰写一部论中国智慧的著作。我试图激活中国传统思想的内在生命力。

  2007年,我随中国人大青年代表团访问欧洲,并重返了我学习和生活近7年的地方。我强烈地感到,中国已经在和世界同行。在与对方的对话中,我强调了中欧的相互学习。中国应了解西方,西方也应了解中国,其中当然包括中国的智慧。

  今年是新中国诞生60年,也是我进入大学30年。60年是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智慧复兴的历程;30年是我学习、漫游和沉思的道路。为此,我写下了几行人生感言:

  身心双修,

  动静结合。

  敬天爱人,

  学道立言。(彭富春)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