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程专家杨槱:泊在心海的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船舶工程专家杨槱:泊在心海的船
2009年10月29日 16:29 来源:上海东方卫视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今年10月17日, 杨槱刚刚过了他的93岁生日。这些日子,他依然每天坐在电脑前,一个字一个字地敲着他的第五部著作。他的所有写作,都为了最心爱的船。作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船舶工程专家之一,这个人此生此世,魂绕梦萦,就是一个字:船!

  小船牵出壮阔人生

  小船悠悠。童年的梦幻有如神秘的力量,牵着他走出家乡,走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

  在杨槱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就写了一篇关于广东造船业情况的文章,那时他对于船舶就有浓厚的兴趣了。等到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留学(当时英国算是造船第一大国),有关船的见闻就更多了。在英国大学毕业、学徒师满,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杨槱急着想回国。

  那年头,烽火连天,乡音伤痛。 杨槱听到了祖国的呼唤。那时,他已获得了一等荣誉学位,英国的造船界竭力挽留这个优秀的中国学生,但,杨槱拒绝了。

  壮怀激烈只为报国

  从英国归来时, 杨槱23岁。此后,便一直奔波在中国造船领域的最前沿。哪里有船厂,哪里讲造船,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由于旧中国积贫积弱,壮怀激烈的杨槱更多地只是到处传播着现代先进的造船知识。

  进入新中国, 杨槱终于等来了机会,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艘大吨量级船舶的设计。但这一切,离他的心志宏愿仍相去甚远。这是时代和一代造船人的遗憾……

  1978年, 杨槱出任上海交大船舶研究所所长。而此前,他已在多所高校任教,培养了一大批造船精英。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移开过造船一线。1980年,他编写了《工程经济在船舶设计中的应用》。

  1970年代,50多岁的 杨槱开始学习电脑,接着便带领研究机构,率先编制出了船舶设计的电脑程序,由此掀开了中国造船设计史划时代的一页。

  70年代的时候,在中国船舶设计界当中是最早开始用计算机的,但那时的计算机并非我们想象中的样子。当时计算机的信息的传输就是靠纸带,一盘盘黑的纸带,像电影胶卷一样。那么每个人搞计算机的,口袋里面有三件东西,一个就是一把剪刀、小的剪刀,一个就是一瓶胶水,还有一个就是穿孔板,当时穿孔。因为机器少,要轮上上机去计算的话,得排队,有时候排到半夜两点钟,只好两点钟去上……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来搞船舶的设计,杨槱是第一人。

  大家好,小家也好

  因为爱船, 杨槱研究船。从1962年起,他陆续撰写了《中国造船发展简史》等多篇论文,推动了中国造船史的研究。他和《郑和下西洋史探》一文,置疑传史,引起震动。

  在文章里,杨槱提出一个概念,说当年郑和下西洋所用的帆船,根本不像我们现在想象的这么大。批判我这个论点的,没有,但是不赞成杨槱这个论点的很多。杨槱说国内自由思考、自由谈论的这种作风,还是不足。

  年届90了,杨老竟然开始动手写起书来。一间书房,一台电脑,浩瀚的资料。每天一坐几个小时,杨老乐此不疲。一本接着一本,两三年来, 杨槱已出版了四本书。

  如今, 杨槱还时常来学校会会朋友,谈谈事情。从教60多年,杨院士为人师表,桃李天下。而在学生看来,杨老的眼光和思路一如当年的明快锐利。

  杨院士曾经是三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政务繁忙。而在妻子章文英眼里,他更是一个好丈夫。杨槱平时节约点钱,跟妻子说等他走了之后,三分之一的钱要捐掉的。妻子对他说你要捐,我一定满足你的心愿,要捐,你就在世的时候就捐……妻子章文英杨槱是一个十分爱国的人,他觉得国家好了,大家好了,我们小家也好……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