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家庭中“留守父母”如何应对心理空巢——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留学家庭中“留守父母”如何应对心理空巢
2009年11月24日 13:39 来源:齐鲁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他们亲手将儿女送出国,为求个锦绣前程--留学,工作,甚至拿到足以令邻里艳羡的“绿卡”。然而光环背后的家长们过得并不轻松。在儿女飞走的一瞬间,那颗操了十几年的心,一下子没了着落。轻松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负担。“留守儿童”知道吧?这些中年人便是同样孤单的“留守父母”。而许多“留守父母”进入了“心理空巢”。

  放飞子女身心健康都受影响

  卞阿姨,58岁。独自一人居住,三室一厅中放了很多药。“都是治眼睛的药。”自从两个儿子到国外工作、定居,卞阿姨的视力就一天不如一天。如今它们已看不清东西,却还能流出泪水。卞阿姨大学毕业,说起两个优秀的儿子更是骄傲。“儿子让我坐飞机去美国和他们一起生活。”可是由于眼疾,卞阿姨一坐飞机就迷糊。为了早日和儿子团聚,她只要听到哪种眼药好使,就买来又涂又抹。“等我眼睛治好了,就可以坐飞机去美国看儿子。”卞阿姨说。“什么时候才能治好呢?”“等我儿子从国外回来带我去医院就能治好了。”“那您儿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等他们不忙的时候就回来了。”“可他们什么时候才有空呢?”“等……”问题绕出一个圆圈,答案是“继续等”。

  郑女士,44岁。记者遇到她的时候,她正在中医院针灸治疗眼睛。郑女士一双眼睛通红。“我儿子在哥伦比亚大学念书。”“那多好啊,怎么还哭呢?”“我想儿子。”“儿子出国读书是好事啊。”“知道,可我就是想,还是想,总是想。想了就哭。眼睛就哭坏了。”

  钱女士,52岁。8年前,其女儿去德国留学,至今只回国一次。“我女儿在那边半工半读,这么多年只回家一次。”为了培养女儿出国,钱女士辞了工作,专心打理女儿的生活。“女儿在的时候,总觉得事儿多得忙都忙不完,有时候还嫌她麻烦。结果她一走,我都不知道自己该干些啥了。女儿在家的时候,孩子她爸还能回家吃口饭。现在就剩两口子,她爸总在外面应酬吃饭,只知道往家拿钱。”钱女士说自己这么多年干什么都觉得没意思,有时候逛街一天,回家的时候却什么都没买。“到晚上一宿一宿地失眠。我觉得自己现在就像个六七十岁的老太太。”

  梁女士,48岁。女儿和男朋友在法国已经留学4年。为了和女儿“见面”,梁女士依照法国时间生活着。“姑娘在那边,下午以后才有时间。她可以和我在电脑上视频聊天。”但是女儿的下午就是母亲的午夜,为了和女儿见一面,梁女士和丈夫两个人总是在白天睡足觉,然后半夜起来上网。有时候女儿忙,把视频打开后,就离开摄像头。“那我也和她爸在电脑前守着,看影儿听声儿。能说上两句话,那个高兴。”4年了,梁女士夫妇的幸福时光总是在深夜来临。

  别让思念变成“私念”

  “现在这样的现象很普遍,尤其在独生子女家庭。责任感让父母千方百计送唯一的孩子出国,见世面,开眼界。等孩子走后,留下的便是空虚感。”沈阳市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郭素清说,在为他人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可以看到很多父母焦虑,失眠,缺少快乐。“是一种思念,父母对儿女的思念。尤其在过节的时候,心里空落落地,没有幸福感,甚至会掉眼泪,反复想将孩子送出国究竟是对还是错。”

  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是普遍应用的一种方法。“做一些自己有兴趣的运动,打球、唱歌、跳舞,和朋友喝茶。把心里话讲出来。”郭老师提示,“留守父母”可以和同类人群互相倾诉,因为能够体会彼此的心情,不会被“你孩子多好,你还闹心啥”这样的话刺激。

  同时,在一个留守家庭中,空虚感在母亲身上体现得要更明显。如果此时自己不能和配偶沟通,作为丈夫又不能理解妻子的心情,反而说诸如“孩子又不是遭罪去了”此类的话,则很容易产生婚姻危机。因此,夫妻间应注意情感的培养与沟通——一起看场电影,逛逛公园,在外面共进晚餐--夫妻感情好了,孩子离家后的失落感也就不会那么强。

  远隔重洋身为子女能做点啥?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同时,郭素清也是一位“留守母亲”。有着双重身份的她,想要对远在国外的身为子女者说几句话:

  “别忘了常和家里联系。和你通电话、上网视频,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虽然我是妈妈,你是孩子,但是如果一段时间听不到你的消息,我也会缺少安全感。”

  “把你们送到国外去锻炼,是希望你们长大。虽然你们是妈妈的宝贝,但是不要有一点小事情发生,就打电话告诉父母。我们鞭长莫及、爱莫能助,但是我们会担心,会睡不着觉。所以你们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如果有大事情发生,请不要瞒着我们。尤其是你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把问题解决了的时候,一定告诉父母一声。我们知道你长大了,会特别安心。”

  “妈妈不会把思念你的心痛告诉你,是怕你担心,怕你分神。所以为了爸爸妈妈,你们一定要注意安全,身体健康。”(蒋波)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