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本:自费为主 打工不易——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留学日本:自费为主 打工不易
2009年12月08日 14:03 来源:京华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市场走向

  利好政策改善留学僵局

  今年,日本留学利好频发。接收30万留学生计划、赴日留学相关手续简化、签证成功率将进一步提高等一些实质性利好,使原本赴日留学难的僵局逐渐得到改善,留日热潮高涨。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原司长李东翔介绍,日本推出“30万留学生接收计划”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日本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劳动人口不足,需要吸纳更多优秀留学人才以解决日本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匮乏的现实问题。第二,日本高等教育机构生源不足的危机,需要留学生的补充以维持大学的经营和发展。

  据统计,日本每年接收留学生人数在3万人以内,其中中国留学生占60%左右,约为1.8万。按照2020年要实现30万留学生在校的目标,则需要达到每年接收7.5万名留学生的水平。这意味着从今年起需要每年招收4.5万名中国留学生,是目前中国学生人数的2.5倍。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增长,需要政府、院校出台多方面的利好政策,以吸引到足够多的国际学生赴日留学。

  除了一系列新政之外,日本的文化优势和就业前景,也是吸引众多中国留学生的重要因素。日本和中国在文化基础上有许多的共通点,中国留学生融入日本社会相比融入欧美的文化体系要容易得多。此外,日本社会近年来深受高龄化困扰,加之出生率连年走低及一代公司骨干技术职员的大量退休,使日本劳动力严重匮乏,“人才荒”现象日趋严重。中国留学生毕业后在日本找到工作的几率很高。目前国内日企的人才需求缺口也相当大,而留学生由于具有日语优势,相对其他求职者就更具有竞争优势。

  >>语言要求

  学历越低要求越高

  李东翔介绍,留学日本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关。基本上大多数去日本留学的学生都需要先经过语言学校的学习,学生学历不同,相应的语言考试等级要求也不同,一般是学历越低等级要求越高。

  对于应届高中毕业生来说,一般用高考成绩来衡量其优秀与否。如高考成绩在400-500分左右的考生,语言要求不是很具体,只需要提供语言学习证明即可。考分在200-300分左右的,则需要达到jtest考试的F级以上。jtest考试一共分A、B、C、D、E、F五个等级,F为最低。职高毕业生则要求jtest考试达到E级以上。大学本科生需要达到F级以上。

  日本语言学校每年分四次招生,开学时间分别为4月、7月、10月和转年1月。大部分学校都是集中招收4月和10月开学的两期,其中4月份开学的一期招生人数最多。学生通过语言学校学习后,参加国际日本语考试,达到一级水平后就可申请日本的大学。

  目前,中国赴日留学生以大学本科生为主,许多赴日的本科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有些甚至通过了日语一级,完全具备直读大学院的能力,有的可能选择直接到日本国立大学读预科,再准备考研究生。

  留学专家建议,由于申请渠道的限制,直接申请大学预科难度很大,一般推荐学生还是通过申请语言学校这个途径。日本语言学校有很多针对留学生申请的课程设置,如教学生如何写研究计划、选专业等。日本的教授也很看重申请人本科阶段就读的大学,以及学生大学期间的成绩、研究潜力等。

  >>留学费用

  自费为主打工不易

  日本是传统的低费用留学国家,留学日本已成为中国学生特别是工薪家庭学生的热门选择。日本留学费用是发达国家最低的,学费平均4万-5万人民币左右,生活费在5万-7万人民币左右。日本的公立、私立大学都会给学生提供奖学金。此外,日本还支持留学生打工,每周有2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

  金吉列留学专家张越介绍,目前留学日本以自费生为主。今年,中国与日本签订了联合培养高端人才的计划,每年要在日本公立大学培养5000-7000名博士生,一定程度也挤占了留学生申请国立大学的空间,自费留学生比例还将进一步扩大。加上金融危机之后日本经济形势不是很活跃,就业受到一定影响,现阶段留学生在日本打工不是很容易,这就要求留学生在赴日留学之前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至少要准备好第1年的留学费用要由学生自己负担。此外,申请日本留学还需要提供20万人民币的存款证明。(张灵)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