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深圳商人富豪少?或与学术背景从事行业有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海归深圳商人富豪少?或与学术背景从事行业有关
2009年12月11日 16:01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从大学出身诠释深商,“大学深商”群体会有什么特点?“大学深商”话题引来越来越多关注。

  大学深商,当然离不开海归派深商。据深圳市外国专家局相关人士介绍,近几年来深海归人员有三万多,创业者只有近三成,目前共有留学人员企业1512家。海归深商不乏朗科总裁邓国顺等名人,但从数量看富豪海归还不算多。昨日,有海归人士认为这与他们从事的行业有关。也有业内人士称,现在出国留学者更趋于年轻化和低学历化,他们归国后并不具备创业条件,选择就业的会比以前多。

  来深创业看中“小政府”

  北京人耿军1991年留学美国,在得克萨斯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于2000年回国。考察深圳、北京、上海等地后,他决定在深圳创业。“当时选择深圳,就是看中这里‘小政府’的模式,政府效率比较高,而且工薪阶层很拼命,不像其他一些城市的人只想做朝九晚五的工作。”耿军说。

  在一笔风险投资的支持下,耿军创办了一个医学网站。因赢利模式不成熟,网站在当年年底难以为继,他辗转在深圳和上海“就业”。2007年7月他杀回深圳,创办了聚橙网,这是一个交友、活动平台,目前依靠票务盈利,网站已发展成有40多名员工,年收入上千万元的公司。

  虽然事业有了起色,但耿军觉得海归在深商中的力量并不大,更乏富豪级的人物。他认为这与海归的学术背景和从事的行业有关,“现在富豪榜上的人物,大多是房地产、金融业和其他一些垄断行业的老总,但海归并不擅长这些。”他还以自己为例分析,认为海归在技术性、知识性产业更有优势。一些高端技术人才回国创业,多从事互联网、高新科技、生物医药或者对外贸易等领域。

  海归不如国内校友会活跃

  也有海归人士认为,深圳对于海归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大。此前就有人指出,深圳的海归组织不够完善,海归回国后如“一盘散沙”,并不能起到很好的集聚效应。

  耿军说,他在深圳的两次创业都是白手起家,并没有靠人脉,也没有向政府要钱或者要政策。他觉得大多海归都较少考虑人脉和关系,从深商这个群体而言,海归企业家间的合作也不是主流。“虽然深圳有一个海归俱乐部,但影响力并不大。里面不仅只是商人,还有各方面的人,和企业家圈子是另外一回事。”耿军说,在这方面看,海归确实不如国内大学那样有各种校友会提供交流平台。

  趋年轻化创业比例或降

  深圳海归多吗?太多了。在一家外贸公司上班的Vicky脱口而出,“而且创业的也多,身边的朋友几乎都自己出来单干。”有统计指出,2001年-2008年深圳海归有36000多人,其中选择创业的近三成。Vicky认为这与他们的心态有关,“很多出国的人都是不太安分的,他们回来后也希望自己闯。但内地大学毕业生,更多的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所以考公务员才会那么热。”

  在这方面,从事出国移民、留学专业服务多年的澳德华公司总裁谢炎武有自己的看法。谢炎武1986年到澳洲留学,1993年回国创办澳德华公司。他说,以前出国留学的留在国外比较多,现在因为技术移民政策的收紧,不少人只能先回来。

  另一方面,很多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产业,招收留学生的政策变得宽松。最明显的特点是,以前出国的大多在国内已取得较高学历,出国是真的“深造”,但现在出去的留学生中,去读高中、本科的占主要部分。“这也是因为国内经济的发展,很多富裕的父母希望孩子到国外接受教育。”谢炎武说,这些学生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回国后,往往还不具备创业的条件。有些家庭环境好的,就进入家族企业,其他的则参加工作。他认为,现在创业的海归所占的比例应该比以前低了。(刘荣 庄树雄 邓淋彦)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