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德国媒体零距离接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与德国媒体零距离接触
2009年12月30日 17:33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我曾在德国留学攻读“媒体与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即回国在新成立的外语频道从事记者和编辑的工作。三年留学生涯中唯一的遗憾即是实践工作的经历较少,未能深入领略德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意识形态,而这次我有幸赢得了由德国罗伯特·博世基金会设立的“中德媒体使者”交流培训项目的奖学金,在德国的“媒体之都”——汉堡进行媒体培训和实习活动三个月,丰富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有“胜读十年书”之感,对德国各方面了解之全面及深刻也是我当初作为一个普通学生渴望而不可及的。三个月的经历中有许多的精彩见闻和感想……

  没有“中央电视台”的国家

  德国电视媒体体系是双线体制,即国有和私营电视台双行并立、各分天下。电视节目的最大特色就是区域化,几乎每个电视台仅负责当地联邦州的节目制作和播出,而观众收视群体也突显这一地域文化特色。比如汉堡的观众只热衷看北德一块的政治社会新闻和当地足球赛事,而对巴伐利亚州的音乐节和啤酒节毫不感冒。德国电视台NDR的记者告诉我,因为受二战的影响,德国民众对当时为希特勒政权作政治煽动宣传的中央集权制媒体非常反感,所以二战后重建以及两德统一后调整过的电视台全部实行地域化,完全摆脱以一个“中央电视台”主掌大权的局面。德国唯一一个全国性的频道是ARD,通过《每日新闻》(Tagsschau)直播全国各地新闻,但它却是一个没有实体的“电视台”,由德国11家电视联盟组成,由各地的电视台以及遍布全球的驻外记者输送新闻节目到ARD的播出平台播放。我去Tagsschau参观他们远程会议的时候,正逢几个同事在讨论前一天的直播“事故”:有人把德国总统的名字给打错了。我很关切地问其中一个编辑会有什么后果,他耸耸肩答道:德国媒体行业中一般不设立奖惩制度,“过去的也就让它过去了。”我不禁诧异。

  严谨与乐趣并存

  我们心目中通常典型的德国人形象是认真严谨、不苟言笑。在工作许多方面中确实能体现这个民族专业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比如有一次我参观德国最知名的刊物《明镜》(derSpiegel)的总部时,才知道这样一份周刊的背后不仅聚集了250个来自各研究领域的精英记者和编辑,更有一个100位专家组成的档案调查研究部门在支撑着他们。这些专家会对来自不同领域的资料和文章进行核实、校对以及深入分析,花费的心血和功夫足以保证及提升刊物的质量。我在德国最大的私营电视台RTL实习两个月期间,发现负责时政社会新闻版块的同事Niess一直不停地打电话给当地警察局或司法机关,我甚为不解,因为新闻信息源均来自德新社dpa,已成定稿,应该不成问题。但他解释说,尽管如此,还是需要和第一信息源保持联系,取得事态最新进展情况,以核实最终定稿的日期和数据是否与德新社的初稿有出入。我恍然大悟,不禁有些肃然起敬。不过这在德国媒体看来,只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对事实真相的执着追求。

  然而,在德国做传媒人并不是一件乏味的工作。RTL电视台的摄像、音效、剪辑师都是外包给个人,同时在德国存在有大量的“自由媒体人”,他们热衷记者工作,行事相当独立,将工作行程和生活作息合理地精心安排,工作与生活的乐趣兼得。我和德国同行一同出去跑新闻、做专题,期间也获得不少采访的乐趣。德国是个好思善辩、重视理性的民族,他们喜好集体讨论争辩,鼓励每人发表各自的见解,听取不同的声音。不管接受采访的是政治高层还是普通大众,是银发老人还是幼齿孩童,几乎每个人都不怯镜头,可以滔滔不绝侃侃而谈,非常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而记者所要做的是多方面倾听不同的声音,回去后加以整理,作出判断。同事Karsten有一次以四年一次的德国大选为主题做了一系列访问节目,采访对象是一个北德小村的普通农民Trede,节目以一个未受过高度政治洗礼却又高度务实的农民的视角出发,评价各党政策及对农民切身利益的直接影响,做得俏皮幽默又不失深度。另有一次印象深刻的拍摄任务,是与女记者Katrin去采访汉堡市9月9日的“玫瑰婚典”。一堆新人别出心裁地乘着三轮花车赶到富丽堂皇的市政厅前来登记,注册仪式简单隆重,亲友们送给他们一匹写着两人名字的花布,新人将布匹当中裁剪出一个心形,并由新郎抱着新娘从镂空的心形中钻过去,一同接受大家的祝福。当两位新人互相盟誓SayYes的时候,在一旁拍摄的Katrin眼眶已经湿润了——据说再过一个月她也将迎来自己的婚期。

  此次德国之行是我迄今为止记者生涯中最兴奋也是最难忘的一段经历,还有许多的精彩片段值得我慢慢咀嚼回味,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学习借鉴。此时,在我脑海中印象最深的一句德国谚语是:Fuerdas Koennen gibt es nur einen Beweis,das Tun.其精华与中国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谋而合,我也将以此鞭策自己,做个坚定的行动者,走向成功。(管舜瑛)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