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村官撰文抒感悟:学会面对各种观念利益冲突(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海归村官撰文抒感悟:学会面对各种观念利益冲突(2)
2010年05月06日 08:4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利益

  我这个村委会主任是村民选举的,村民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但同时工作中最大的阻力也来自村民。个别人的小利益得不到满足就会招来不满,更别说为了集体利益稍微损害个别人的利益。所以,怎样协调好多方利益,既能推进工作,又不得罪人,对我来说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挑战。在村里当了20多年村支书的爷爷说:“村里利益问题很尖锐,矛盾很复杂,有时你做了好事,还不一定听得到好话,你要有思想准备。”

  旧住自然村与外隆自然村的村间道路,由于2000元的补偿归属问题还没和行政村的道路连通,两个自然村的村民为之争吵了近6年,谁也不让步,怎么协调都解决不了。2005年,这两个自然村种了35亩高山西瓜,其中有约31亩的西瓜就因为道路运输问题,贱卖到0.15元/斤都没人要,最后烂在地里,共计损失近11万元。

  为了加快村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改变这种对峙现状,我在3个月内召开了6次协调会议,但两个自然村都认为我是在为对方的利益讲话,就连我的亲戚岩水表爷爷都埋怨我,工作一度陷入被动。面对这种情况,我思考了几天。之后,我一有时间就往村民家里跑,聊聊家长里短,嘘寒问暖,不再提道路连通的事情。他们有点什么小事,我都热情帮忙。过了一段时间后,村民们越来越信任我,有心里话、有困难都会向我诉说,我也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经过点点滴滴的工作积累,我发现自己和村民们犹如真正的亲人一样相互连在了一起,离不开彼此。最后,我做通了几个关键村民的思想工作,个人私下拿出了2000元,村民们半推半就地平息了事态。

  有人说利益决定人心,但在农村工作中,有时情感的推动比利益驱动更加有效。4年的农村工作,我碰到问题,有时自己还得赔点钱,有时还得经常向村民让步,有时还有人不理解,但只要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顺利发展,有利于维护农村和谐团结的大好局面,有利于协调好村民各自的利益,村干部个人的得失都是次要的。

  发展

  农业种植或许还可以借助作物本身的自生自长,靠天来眷顾。但是,后面的销售环节,即使你能联系上外面的商家,他们也会被村里坑洼的机耕路给吓倒,来了一次就不想再来了。2006年,小坑村农民种的35亩西瓜就因为道路不通只能卖出很少的部分,其余的都白白烂在地里。站在路上往山上看,阳光下,漫山遍野都是白色的点,那都是腐烂的西瓜,丰产却不丰收,很可惜。再者,村里道路不通,运输基本要靠人抬肩挑,而劳动力只剩下妇女、孩子和老人,因而造成了很大损失。

  2004年,浙江省开始实施村村通公路“康庄工程”建设,从镇政府到村里的19.2公里通村公路资金,由政府补助,但也需要村里自筹一部分,压力很大。小坑村里有7个自然村,比较分散,道路建设工程难度很大,但好在村民们改变自己居住环境和条件的愿望很强烈,现在只要村干部号召一下,哪怕是60岁的老人,也会加入到建设新家园的队伍中来。

  在我们这样的偏僻山区,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真的比较困难,我们缺少专业的施工工人,没有技术,大都是农民利用闲暇时间凭热情施工。他们毕竟多是上年纪的人,力不从心也正常。村里的各项建设离不开青壮年劳力,无奈之下,我经常向邻村求援,实在人手不够,就将我那快70岁的爷爷都动员上山,让他监督工程建设,严把质量关。

  因为家乡的贫困,我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外出谋生,但他依然时刻牵挂着家乡的发展。我决定回村投身家乡建设时,父亲深表赞同。我遇到困难,父亲也总是倾尽全力帮助我。

  在小坑村建设最忙最难的那段时间里,父亲却生病了——癌症晚期,而我只能抽出一周的时间去上海的医院陪护,大多时候是我妈妈、姐姐、妹妹,还有姐夫在照顾。父亲很理解我,病中他还一直说:“忙你自己的事去吧,我没事的。”这期间,我也曾经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我父亲让我不要因为他而放弃自己最初的追求。如果没有父亲,我不知道能否会坚持到现在。

  也就在那段时间,我感觉是在跟时间赛跑。用了将近6个月的时间,修好连接镇里的19.2公里水泥路,从大山的那边蜿蜒伸展到村子的中心;拆除露天茅坑29个,造起两个标准公厕;在5个自然村架起路灯,实现村村路灯亮;建设图书室,藏书已有2000册;户户安装上闭路电视,电子信息室也有了,村民第一次接触到网络;破旧的村办公楼被粉刷一新,楼前原本泥泞的场地也修整得干净平整……

  我希望父亲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些。在父亲生命的最后几天,根据本地的风俗习惯,要送回老家,唯一让我感到没有愧对父亲的是,当他看到我建设小坑村的一些成果时,欣慰地笑了。我想,他应该是没有遗憾的,在他走之前还是看到了小坑村的新变化。

  小坑村的这些改变,也吸引了一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村创业。村里将1000多平方米的场地腾出来,打算建个养鹿场,但是遭遇到资金瓶颈。我就动员村里在外地的企业家们回乡创业。通常,越是功成名就的人,越是难解故里情结。在外办企业的几个同乡都回来考察了,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感叹不已,听说村集体经济紧张,大家纷纷慷慨解囊。在外创办一家办公用品公司的章永川,先期投资70多万元,支持村里建养鹿场;在温州办厂的章乐昆,则投资引进林蛙(哈士蟆)养殖等。

  如今,这些农业项目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技术部门的指导下,走上了规模发展的道路。梅花鹿、本地鸡、林蛙、生态猪、鸽子、山羊养殖等农业经济项目,通过整合办起了专业合作社,引入了“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合作社既为农户提供技术、种苗,又负责销售,农户只需一心一意搞好种养就行。我们这里的农产品很受外面市场的欢迎,因为生态环保,仅西瓜一项,每年就能让农户增收10多万元。小坑村人均年收入已从2005年的2281元,提高到2009年的7000多元。村里还筹建了“养老、医疗、助学”3个基金,为村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学提供一定的保障。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