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海归教授下乡搞科研 扎根农村培养科研带头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农大海归教授下乡搞科研 扎根农村培养科研带头人
2010年05月24日 13:4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经过农大资环学院师生的不懈努力,地里的小麦长势喜人。张福锁(左二)看着绿油油的小麦很高兴。
    “双高(高产高效)技术服务车”是农大海归教授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又一创新。图为研究生在服务车上做宣传。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在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简称资环学院),有这样一个国际化的教师团队:全院80%以上的教师拥有在国外留学或访学的经历,其中大部分还在国外获得著名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团队中每个人都发挥着各自的特长,在团队内部,做到资源共享,如今,在国内科研学术界已独树一帜。

  海归团队让农大资环学院在与国外合作交流方面走在了前沿,他们先后与德国等12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还引进了多项国际合作项目。仅与德国的合作,就为中方培养取得德国博士学位的博士生21人,提供了大量出国交流访问的机会。德方在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向中国农大共投入了1660万德国马克,不但为农大添置了大量的先进仪器设备,还为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

  与此同时,学院充分将国际资源投入对农业的实地生产研究中,把自己的科研主战场真正地放在了农村。学院在河北曲周、吉林梨树、黑龙江建三江三地农村设立农业试验区,由教授带着研究生一起下农田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推广。其中,曲周县“万亩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示范基地”于2009年5月揭牌,农大资环学院海归教授李晓林带领的科研团队与该校研究生一起在这里扎下了根。

  海归团队

  主战场扎根农村

  “我是河北省‘曲周县大学’毕业的博士。”说完这句话,李晓林自己先笑起来。

  上世纪80年代末,李晓林在德国霍恩海姆大学进修、合作研究两年后,由国际著名植物营养学家、德国霍恩海姆大学马施奈尔教授与当时北京农业大学李酉开教授联合培养获得植物营养学博士学位。随后几年,他又先后赴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参与多个科研合作项目,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海归教授。但对他来说,曲周县农业试验基地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的实验室或中国农业大学的讲堂。

  农村的条件自然比不上学校,师生们白天与农民一同在田间劳动,晚上住在搭建起的小平房里,一待就是好几个月。一名来自山东的博士生,儿子已经6个月大,但他一直没时间回家,每天只能在电话里听一下儿子的声音。

  提起学生,张福锁院长的眼睛乐得眯成了一条缝:“研究生们找到了自己学习和科研的价值,感觉自己学到的知识被需求,现在都充满了动力和激情。”

  海归教授放弃海外优厚的条件回国,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做科研,出发点其实很简单。“在农业理论方面,我们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是,许多基础研究在实际生产中很可能完全用不上。”李晓林解释说,“农业属于应用基础科学,本应既研究理论知识,又解决生产问题,但现在许多农业专家只要是下到田地就发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战场,我们希望所研究的技术能够支持经济发展。”

  别出心裁

  调动农民配合推广

  经过农大师生的努力,仅用1年的时间,“双高”示范基地核心区夏玉米平均亩产就达到1275斤,比农民田块亩均增产183斤,增产幅度达16.7%。按玉米1元/斤计算,每亩纯收益可增加100元以上,让农户真切地体验到了科技带来的经济效益。农大的师生也与当地农民成了朋友,李晓林教授成为当地农民最熟悉的人。

  但去年刚到曲周县时,农大师生的技术推广工作并不顺利。农大资环学院研究的主要农作物——小麦和玉米的增产,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意义很大。但对农民来说,一是粮食增产的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农民不愿花时间和精力,改变自己习惯的耕作方式;二是小麦和玉米不是经济作物,即使一亩地增产一到两百公斤,对他们增加收入的意义也并不大。“如果交流不好,农民很可能不愿意配合我们的工作,这项技术就推广不起来。”李晓林说。

  为了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愿意配合农大老师推广技术,张福锁院长和其他老师一起,想了很多办法。他们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了简易的“双高(高产高效)技术服务车”,沿着示范区18个示范大方块,分早晚两次进行田间巡视,逐户了解施肥浇水情况,并向每个农户提出水肥、病害和除草等管理建议,及时给予指导,以纠正在实际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农大教授们还定期用图文并茂的电脑幻灯片,为农户讲解在耕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农户们对这种浅显易懂的形式热情很高,授课的村委会科技小院教室常被围得水泄不通。

  严师慈父

  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资环学院的研究生们对海归教授最大的印象是对待工作严格、认真、敬业,把科研当做自己的爱好和终身事业。“跟着他们做研究,我们都觉得心里很踏实,因为肯定不会走弯路。”来自四川的雷友说。张福锁院长的助手陈新平老师说,张福锁是学院有名的“不开会”院长。他不愿参加繁琐的会议,但学科的博士生招生、汇报科研进展、论文答辩等,他却一个都不会落下,因为他永远把科研和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

  在工作和科研之余,这些海归教授则更像是慈爱的父亲。“李老师对待我们就像对待他的亲生儿女一样。”谈到自己的导师李晓林,今年刚到曲周县的辽宁小伙李宝深说。今年元宵节前一天,李晓林人在北京,心里却还挂念着有学生在曲周县农村,吃不到元宵。“那天下着大雪,路上车多路滑,路途又很遥远,但是李老师买了元宵,自己开车到曲周县和我们一起过元宵节,让我们十分感动。”李宝深动容地说。

  “把对农业科学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放到农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张福锁自豪地说,“学生在这里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自己的论文变得更加有血有肉。”

  已经在曲周县呆了近1年的曹国鑫和雷友,分别在实际农业生产中找到了各自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在今后的1年多时间里,两名研究生都将在示范基地的农田里完成毕业论文。当然,还有一点也是有目共睹的——每天与农民、基层干部和老师打交道,学生们与人沟通的能力明显增强了。(魏勤英 郑佟乐)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