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华人世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纽约时报》刊登文章谈纽约华埠社区历史变迁

2003年01月14日 16:54

  中新网1月14日电 “从一个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变化,看一个社区的历史变迁”,这是《纽约时报》一篇与华裔相关的报道采用的独特视角。

  据美国侨报报道,这篇题目为《华埠的历程:从抗议者到开发者》的文章,以很长的篇幅详细报道了亚洲人平等会如何从一个倡导公益的组织发展成为一个住房开发者,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移民需求的变化,提供相应的服务,以满足社区的需要。

  报道说,过去15年里,亚平会在华埠和下东城新建或修复了43幢楼宇,为不止500户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所,在皇后区翻修36栋家庭住宅,此外,位于华埠的3幢6层楼高的公寓楼准备在6个月内完工,总共有52套公寓,将出租给穷人。

  到目前为止,亚平会帮助不止1500个移民家庭获得低息房屋首期付款和抵押贷款。自从去年夏天,亚平会还被指定为专门机构,帮助华埠民众申请联邦政府“911”补助金。

  亚平会行政总监瞿远义指出,华埠的住房条件非常差,因为有些楼房建造的年代非常久远,还因为华埠人口密度高,居全市之最。据悉,曼哈顿密度是每平方英亩82人,在华埠是189人。

  瞿远义说,在80年代早期,很多人向亚平会求助,他们埋怨公寓里没有暖气或热水,询问是否可以帮助他们申请公共住房。

  亚平会到住户家了解他们的居住条件后,决定建一些人们有能力承担的住房。这个想法最终得以付诸实施,是由一次偶然事件促成的。1985年初,华埠爱烈治街一幢公寓发生了火灾。当时是冬天,公寓里没有暖气和热水,住户不得已只能使用简陋的电暖气,结果引发一场火警,两人被烧死,125人流离失所。

  为了解决问题,亚平会打算建一所过渡期收留所。碰巧在离失火大楼附近,有两幢楼房因为到期未付税款被政府没收,楼房被翻修之后,成为拥有60个单元的公寓楼,其中一幢给低收入家庭住,另一幢给无家可归的人住。

  正好在那个时候,政府通过联邦低收入房屋减税法,以减税形式,鼓励私人投资商投资兴建或翻修楼房,供低收入家庭居住。亚平会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在1988年建立了第一幢平等屋,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可以承担的住房。


 
编辑:秦欣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