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文娱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从第53届柏林电影节看世界电影的新趋向(图)

2003年02月21日 13:54


《时时刻刻》导演喜抱最佳女演员三座银熊奖

  第53届柏林电影节落下帷幕。本届电影节的主题是“迈向宽容”。新任电影节主席迪特尔·科斯里克说:“柏林电影节的主题应该反映出国际政治现状。办电影节,总不能老是开香槟,亲来亲去那一套。”他认为,宽容是解决当今棘手时局问题的途径。正是在宽容的旗帜下,大量欧洲、亚洲和非洲关于中亚、中东局势和呈现难民生活的影片参展,这正反映出电影人对目前伊拉克危机的关注。一向关注政治的柏林电影节,今年政治色彩显得特别浓厚。

  在政治和艺术之间找到平衡

  自“9·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后,大量出现的难民和种族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全世界有同情心的人为此越来越担忧。欧洲和亚洲影人率先触及这类现实题材,拍了大量影片。去年《坎大哈》一片就轰动全球,它极逼真地描述了阿富汗女性难民的悲惨遭遇。今年柏林电影节,不论参赛片或参展片,有这样三多:关于难民的多;关于种族冲突的多;关于死亡的多。德国影评人玛格丽特·科勒认为:“这些影片的特点是具有悲哀色彩,甚至有一些悲观主义。”像获金熊奖最佳影片的英国片《在这个世界上》(InthisWorld又译《尘世之间》)就触及了大批难民涌入发达国家的棘手问题,让“观众切身体验到没有家园、没有祖国的痛苦”。该片导演麦克·温特伯顿表示,欧洲目前对待难民的态度相当敌意,尤其是在英国最近一次大选中,许多候选政客都企图以大力打压难民来赢得选票,而他的影片就是对当前政治气氛的一种回应。又如非竞赛的但在柏林电影节作全球首映的《屠夫巴比》是描述1941年纳粹入侵前苏联时期的两家人,企图逃避大屠杀的故事;由终身成就金熊奖得主亚奴克·艾梅主演的《白桦林地》,描述大屠杀的幸存者同一位德国摄影师结为好友,可他的祖父是党卫军,两人由此产生的隔阂和变化;伊戈扬执导的新片《Arart》也触及种族灭绝——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阿美尼亚人遭土耳其军队屠杀,等等。另外,像《时时刻刻》触及自杀问题;《大卫·盖尔的一生》触及死刑问题,等等。

  电影艺术家的良知和责任心

  难民潮和大屠杀都是战争造成的。本届柏林电影节举行期间,正值全球反战呼声高涨之时。许多大牌明星和导演都公开发出了“反对战争!”的吁求。如马丁·斯科西斯就在柏林表示:“任何有理智的人都知道,暴力无法改变世界,如果可以,那也只是暂时的假像!”在15日的闭幕式上,担任主持的德国著名演员昂克·恩盖尔克形容本届柏林电影节是“祈求和平的电影节”。以往,在一些大型国际电影节上,政治争议性的影片一般是很难夺魁的。而本届电影节授予《在这个世界上》金熊奖,而且有这么多影人敢拍这类影片,又有这么多这类影片参赛参展,显示了电影艺术家的良知和责任心。用英国知名影评人德雷克·马尔科姆的说法,这是“朝着新的现实主义(newrealism)的总趋向发展”。这无疑是当今世界电影的一个新趋向。

  作为这一新趋向的代表作,《在这个世界上》叙述了两名阿富汗人不堪战乱后的贫困生活,从位于巴基斯坦境内的难民营逃跑,冒险偷渡到英国去。其中一名15岁少年贾马尔总算被准许留在英国,直到18岁生日为止。另一名则被驱逐,死在一艘去意大利的集装箱船上。该片导演温特伯顿领奖时表示,应该把金熊奖献给片中两位主人公。原来这两个角色的扮演者也是阿富汗难民,是温特伯顿从位于白沙瓦的众多难民营里挑选出来的,他们实际上是在演自己。

  温特伯顿拍此片运用的是近似纪录片的手法。两位主人公逃难的路程是漫长的,途经许多国家。影片都是就实地取景拍摄,现场同期录音,尽量用自然光,并使用便携式摄影机拍的长镜头,加上两名非职业演员的演出,所以十分真实。至于虚构部分,温特伯顿也运用纪实化的手法:即刻意拍成像纪录片那样,色彩、运镜等尽量自然,少剪辑等,观众看后觉得十分逼真。《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性关注和逼真的纪实风格,显然得到以加拿大名导伊格扬为首的7人评委会的共鸣,并得以夺魁。

  “新的现实主义”和英国的“真实电影”

  当代世界电影的“新的现实主义”,不同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新现实主义。其特点一是更加普遍化,涵盖欧洲、亚洲、非洲、乃至北美;二是把镜头对准国际性的事件,如移民难民潮、恐怖活动等;三是手法更加纪实化。真实是当代电影美学的核心,特别在欧洲,电影一向不只是娱乐,更是艺术,而且是反映现实的工具。近年来,欧洲影人虽然创作风格丰富多样,但最崇尚的是真实。近几届柏林、戛纳、威尼斯电影节获奖的影片不是取材于真人真事便是风格近似纪录片,例如《罗塞塔》、《儿子》、《没有过去的男人》、《麦德莲姊妹》等“真实电影”。英国的“真实电影”历史较早,深受上世纪三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纪录片运动”和“自由电影运动”等的影响,如今已在国际影坛上形成颇受瞩目的一派——“写实派”。该学派代表人物有肯·洛区、麦克·李等。现在温特伯顿也加入了。去年柏林电影节就把金熊奖授予该学派的代表作——以纪录片手法呈现爱尔兰共和军恐怖活动的《血腥的星期天》。另一部《甜蜜的17岁》又获欧洲电影奖。众所周知,新世纪的电影,从技术层面说,其形式是数字电影,而从艺术层面说,其主流风格便是纪实化。这是总趋势,连美国在去年也拍出了一部取材于校园枪击事件的《科伦拜恩的保龄球》,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国际竞赛”。

  这次中国电影还是有收获的,张艺谋捧得了“阿尔弗雷德·鲍尔(柏林电影节创办人)大奖”。据透露,《英雄》未捧“熊”,跟本届评委会主席伊戈扬偏爱人性题材的个人风格颇有关系。另一部由李杨编导描写中国北方某矿区一起案件的《盲井》获艺术贡献银熊奖。

  来源:上海文汇报 作者:思文


 
编辑:王艳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