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分析:施罗德政府强烈反对美国对伊动武五大原因

2003年03月03日 10:23

  中新网3月3日电 新闻分析:施罗德政府强烈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的五大原因。

  最近几个月来,德国施罗德政府强烈反对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政策,他们不仅与法国和俄罗斯政府一道向安理会提出实际上是与美国、英国和西班牙提出的决议草案针锋相对的备忘录,而且比法国走得更远。法国政府只是强调目前还没有证据确实证明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武器,也没有理由认为通过联合国的核查和监督就不能解除伊拉克的武装,因此现在还不应该决定对伊拉克动武。而德国施罗德总理却多次表示,即使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对伊拉克政府动武,德国也不参加。态度之坚决在所谓的法德俄三国轴心中最为突出。这个过去被认为是美国的忠实伙伴的德国,现在为什么如此强烈地反对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政策呢?

  首先,施罗德政府这种立场确实反映了大多数德国人民不愿意战争的感情。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战争不仅给世界人民带来苦难,也使德国人民蒙受了很多痛苦和屈辱,德国人民痛定思痛,一再表示要远离战争,至少不能让德国人民参加战争。二次大战后德国军队第一次参与在国外的军事行动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科索沃战争期间,当时德国军人在北约的框架下,参与了一些主要是后勤支援以及侦察等辅助性的军事活动,并没有参与作战的军事行动。但是即使这样,德国国会还是经过长时间的辩论才批准有关的动议,而且还是在当时的国防部长沙尔平显示了他宣称是证明了塞尔维亚方面进行种族清洗的照片之后,议会才批准的。(后来又有人揭发这个照片是假的)。因此,就是主张支持美国政策的德国反对党基民党,也不能不顾及德国选民的这样情绪,提出“只有不排除伊拉克动武的可能才能对萨达姆施加足够的压力,从而才能和平解决危机”的论点,而且一再强调美国动武要得到联合国授权,但又拒绝直接回答“有了授权之后德国是否应该参与动武”的问题。从以上两个例子,都可见德国人民反对战争感情之深。

  其次,施罗德在去年9月大选获胜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在竞选时许诺不参加对伊拉克的战争。目前由于经济形势不好,施罗德和他的社会民主党的支持率大幅下降,叠创新低。反对党还迫使议会成立调查委员会,调查他的党“欺骗选民”一案,如果在这个时候,施罗德突然改变立场,会更使选民认为他欺骗,无异于“政治自杀”。因此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生命,施罗德也得坚持原来的反战立场。

  第三,施罗德政府的反战立场也反映,在重新统一之后,德国要求在世界事务中有更大的发言权。在冷战尚未结束德国尚未统一时,德国处于北约与华沙条约国对抗的最前线;而且在国际法意义上,德国名义上还被美英法苏四大国占领,自己还没有完全主权。因此历届德国政府的外交基石都是与美国保持良好的关系,甚至唯美国马首是瞻。但这与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的经济实力很不协调。重新统一后,德国不仅没有了直接面对的强敌,国力也大增,又有了完全主权,自然也就不甘心无条件地担任美国的“小伙伴”了。

  第四,战后以来,德国外交政策的另一基石就是与法国在统一的欧洲中建立法德轴心。目前的法德联合与美英对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德法等西欧国家力图建立一个与美国平等的欧洲的努力。人们注意到,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统一步伐加快,前几年又统一了货币,但是从科索沃战争实践,人们也看到没有美国,欧洲还不能自己解决自己家门口的事务,因此痛感更有必要有一个不屈服美国的一致的外交政策。布什总统上台后表现出的严重单边主义倾向,傲慢自大,不善于与盟国事先沟通,更引起法德两国的反感。德国一份报纸曾评论说。如果小布什能像当年他父亲老布什在1990年那样,也提早派人到欧洲游说,早就会建立起如同当年一样的反伊拉克统一阵线了。

  第五,施罗德政府如此强烈反对美国的伊拉克政策还有一个个人因素,这就是目前他的政府大部分成员都是所谓“(19)68年人”。他们在1968年以及以后的时期,都强烈反对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华沙条约国的战争政策,施罗德本人(当时还只是一个政治新星)甚至尖锐地批评过自己党的高级领导人、当时的政府总理。这批人出于传统的信念,肯定不会主张对伊拉克发动战争,这也是施罗德比法国政府走得更远的原因。(春风)


 
编辑:吕振亚
相关专题:伊拉克问题追踪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