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社会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申城风景线:华交会上“洋泾浜”大行其道

2003年03月05日 06:20

  中新社上海三月四日电题:华交会上流行“洋泾浜”

  作者 孔彦

  “洋泾浜”是上海俗话,原意是揶揄不同语言混杂着说,而又说不象样,说不地道。然而正在此间办得火热的第十三届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五花八门的“洋泾浜”式会话却依然大行其道,甚至成为现场一大风景。

  随着华交会的日益火爆,去看华交会也成为近日沪上一大热点,每天的入场客流量均过万人,以至引起各路“黄牛”炒作门票。

  盛况空前的华交会对于参展客商来说真是大好商机,各个展位前,随时都能看到有人驻足,与摊位内的工作人员大谈“生意经”。不过与普通交易会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使用最多的不是普通话,而是各式各样的“洋泾浜”语言。

  在上海交易团的一个丝绸商品展台前,两位“老外”对琳琅满目的丝绸面料情有独钟,正向厂商的销售人员进一步询问产品的具体情况。有趣的是,摊位内的两位年轻小伙子向老外介绍时,所用的英文虽属“业余”,但显然在专业用语上十分熟练,使老外听了连连点头。而两位老外询问时,使用的却是更加“业余”的中文。老外们似乎有心显示自己对中国国内市场的熟悉,所用的中文中还夹杂着不少“交易会特色”,如问到需要作决定的问题,不忘再加上一句,“你老板,他老板?”两位小伙子连忙解释“workmate,workmate(同事)。”

  除了“洋泾浜”英语,日语在场内也不时有所耳闻,不过使用者大多是中国展商。与欧美老外相比,日本商人们对中文的掌握程度显然要高出一筹。面对这些老外,不少中国摊主尽管自己的外语纯属“洋泾浜”,甚至有些“蹩脚”,但却仍然“不屈不挠”地“挤”出一个个单词,努力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一位许姓摊主说,他们这些老板大多并未受过正规的外语教育,学习的机会主要还是要靠自己寻找,如参加业余外语培训等。由于要和外商打交道,在工作中更是会经常使用外语,日久天长也磨练出了一定的会话能力。再说到了相应的专业领域,普通的翻译人员还不一定有他们熟悉。象今天这种场合,一方面是必须与不懂中文的外商进行沟通,另一方面也是自己锻炼、学习外语的一个好机会,当然更是说得起劲了。

  据了解,比起中国老板来,前来参加华交会的外国商人学习中文的难度显然要大得多。他们虽然在自己国内也接受过一定程度的中文学习,但由于中文本来难学,而各地方言更是南腔北调,能说到“洋泾浜”的程度已属不易。一位法国商人告诉笔者,他虽然聘请了一位中文翻译,然而许多专业方面的术语很难翻译过来,好在中国的厂商现在的外语水平比以前提高许多,所以在与中国老板洽谈时甚至都可以不用翻译,靠彼此“洋泾浜”式的对话便可大致沟通意思,这也减少了大量不必要的麻烦。


 
编辑:叶晓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