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社会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采写雷锋第一人:这辈子共写了13本关于雷锋的书

2003年03月05日 09:57

  中新网3月5日电 据辽沈晚报报道,40年来,以各种形式写雷锋的文章和人无计其数。但陈广生是这些作者中最早写雷锋的人。他既是雷锋事迹的采写人,又是雷锋的战友。雷锋入伍的时候,陈广生正担任这个团的俱乐部主任,比雷锋大了9岁。

  他曾经有过一段与雷锋朝夕相处的时光。那是雷锋刚入伍2个月的时候,陈广生发现这个小战士很活跃,会吹口琴,写黑板报等这些宣传方面的活又总少不了他的身影。于是把他招进战士业余文艺队,参加群口快板节目。

  雷锋进入文艺队的积极性非常高,常常半夜不睡觉背台词。可是,雷锋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妨碍了他在曲艺方面的发展,他常常把“一年”念成“一连”,连自己的名字也都说成“LEI HENG”。他主动找到陈广生,说自己的口音影响了大家的发挥效果,还是撤回连队吧。陈广生考虑到运输连那时已经开拔到别处施工去了,就说,你还是先留下吧,还有十几天连队就回抚顺了,那时你再走。不过这些天你可要“失业”了。雷锋说:“放心吧陈主任,我失不了业!”

  果然,雷锋在那些天根本没闲着,到处帮忙,简直成了文艺队的“公务员”。那时文艺队睡觉的营房和炊房相距有9华里,文艺队吃完饭,端一茶缸热水回到营房就几乎冻成冰坨了。雷锋非常善于动脑筋,在外面捡回砖瓦和干柴,自己在营房里搭成了一个小灶台,把一只黑乎乎的旧水壶擦得亮亮的,专为同志们烧开水。

  那晚,陈广生一推门,看到了他终生难忘的一幕画面:雷锋面朝火灶背对外地坐着,一手捧一本毛著认真地读着,另一只手持一根树枝往火塘里加柴,水壶噗噗作响,红红的火苗照映着雷锋的脸膛。“这个画面太可爱了!”陈广生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可惜我不是画家,如果我是,我一定把这个小战士画下来!”

  从此陈广生开始有意识接触雷锋,与他谈心。他告诉自己,我一定要把雷锋写下来。正好这时上级要求宣传股干事到连队了解雷锋事迹并整理材料。韩万金交代,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拔苗助长。陈主动请缨,要求一块去。

  他们在连队转了两三天,还找地方群众了解情况。最后,他们整理出一份材料,定名为《雷锋同志模范事迹材料》让雷锋过目核实。雷锋认为自己不是模范,坚辞不受。最后在陈等人的“强迫”下,读完了材料。最后提出要求:“我能不能把题目改一下?”征得同意后,他考虑一会,提笔改道:《解放后我才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

  陈广生佩服道:“雷锋虽然只是高小毕业,可他非常有思想,一句简单的标题却总结了他的生平,同时点出了他的思想动机。”

  此后,陈广生的创作激情一发不可收,团政委韩万金为支持他,在沈阳特批了一个房间让他集中精力写雷锋的报告文学。陈广生开始日夜兼程地写作,还到鞍钢化工总厂和弓长岭铁矿去深入了解情况。

  1961年3月20日,陈广生拿出了约3.7万字的报告文学《向阳坡上长劲苗》。1962年夏天,韩万金掰着指头告诉他,雷锋最近又有多少进步。陈再找雷锋。不料雷锋只一言不发地开车,直到开出曲曲折折的盘山路,雷锋才开口:“陈主任,我求你别再写我了。我这一年算出了名,照片、日记都被拿出去上了报纸。就好比现在,开车走盘山路,不敢出一点纰漏。我带着5台车,10多名战士,出一点事就是事故。我做了什么呢?只是一些任何人都应该做的事。我从小就没亲人,如果不是党和政府救了我,我早随我妈妈去了。现在我只想报答党和国家,并不想出名!”

  听了这一番恳切的话,陈广生不禁动摇了继续写他的念头。可韩万金却坚决不同意,他说:“生活中有人想出名可他出不了名;有人不想出名,可我们党委必须要让他出名,他出不了名我们做领导的有责任!”陈便继续写,只是换了打法,到营口从侧面去了解雷锋。

  他趴在桌上写了没几天,接到电话:雷锋牺牲了!电话“啪”地掉到地上,泪水模糊中,陈广生赶到抚顺,在医院里,他深深为雷锋鞠了一躬。当晚一位连长为雷锋守灵时,嘴里不断念叨着:“雷锋啊!你死了不如我死了,你死了不如我死了……”陈说,这些正是他想对雷锋说的。

  在之后的时间里,陈广生化悲痛为力量,将他修改后5万字的报告文学赶了出来。《抚顺日报》连载25天全部载完。同时又陆续发表于《解放军报》、《辽宁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上。

  陈广生总结自己,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写了13本雷锋的书、60多篇雷锋的文章。他还告诉记者,他是73年前的3月5日出生的。“你说这多巧合!是不是就注定了和雷锋的缘分呢?”(潘述一)


 
编辑:李淑国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