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财经人物:吴敬琏和F4 几十米日日如此艰难

2003年03月07日 10:55




  从京丰宾馆南休会议室到回房间的走廊,不过十几米的路程,精神抖擞的吴敬琏要走20分钟。

  这20分钟里,吴敬琏始终要被一群记者围攻。不过,第二天,见报的文字总是只言片语,不知所云。在网上读了所谓吴敬琏金融证券热点解答的报社领导,一位对股市颇有研究的前辈叹息,吴敬琏老了。吴敬琏老了吗?想来没有,我出道不久,每天也跟着大记者们去围攻,然而在这20分钟里,我总是觉得尴尬,因为我说不出多少话来,那些在新闻圈子里浸淫多年的老记们想来心情也不轻松,因为他们也不大能说出话。吴敬琏其实也没有多说话,因为他总是目光炯炯地在反问。

  虽然关于吴敬琏的消息漫天飞,但也许媒体早已经在吴敬琏的反问中失语了。这几乎是每次围攻必现的情形:

  “这个你去看我的《十年纷纭话股市》,我没有补充。

  “这是基本问题了,什么是市场经济,你先说说什么是市场经济?

  吴敬琏应该算好脾气了,被记者围攻,始终保持和蔼的态度。但是无疑,采访吴敬琏是相当困难的。记者们总是被吴敬琏的三言两语弄得说不出话来。记得有记者问吴敬琏,为什么总是要记者去读他的书,吴敬琏说他当然希望记者全面了解情况。要求记者的采访做到平等对话,算不上苛刻,可是与经济界权威专家对话,对于大部分记者来说是一个相当高的要求了,所以媒介关于吴敬琏的报道总是支离破碎。这令我颇为怀疑,媒体从支离破碎的采访里意会到的吴敬琏与真实的吴敬琏有没有差距,表达不出语气的过分简单的问答录是否体现了吴敬琏的本意。

  吴敬琏也许还不知道的是围攻他的记者已经不全是财经记者,跑科技的、跑社会的……也都来了,某种意义上,他已经成了与F4一样具有新闻效应的人物。这又让我有了另一层困惑,究竟为什么关注吴敬琏?

  财经评论人水皮说,“根本的原因,在于吴先生的言行事实上影响了这两年决策层和管理层的观念,从而影响了市场,最终影响到每一位投资者的利益。这自然应该是媒介关注经济学家的本意。如此,对吴敬琏的采访应该是充分表露其经济学态度的采访,报道吴敬琏的文章应该是充分表达其经济观点的文章,这应该是媒体关于吴敬琏的真正的声音。但是这样的声音有多少呢?

  媒体一直在讲吴敬琏,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体已经失语了。

  然而,吴敬琏的新闻发布会还没有开,吴敬琏划拨一部分国有资产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的提案也还没有被披露,吴敬琏每天的几十米恐怕还要日日如此艰难。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王佳航

 人民网记者手记:吴敬琏为何“听不懂”记者提问

  “吴先生,您怎么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是处于上升周期吗?”“您提到上升周期,什么叫上升周期呢?”“您怎么看待中国的税收结构?”“什么叫税收结构?”……

  3月4日上午,在经济界小组讨论会后,吴敬琏先生被年轻的记者们团团围住。然而面对记者们的提问,吴老似乎总是一头雾水:“什么意思,我不太懂。”

  “吴老,您怎么看待去年的证券市场?去年一直处于下跌,您认为这是正常的吗?”

  “我有一本关于这方面的书,如果你看了以后,觉得对这本书有什么意见,可以再讨论,好不好?”对有些问题,吴老干脆让记者去看他的书。

  吴老对问题选择性的回答,无形中给年轻的记者上了一堂有益的课。那些没有做准备、做功课,信口提问题的记者,再也不敢张口了。而对那些问得好,经过思考的问题,吴老都会善意地解答。虽然只有三、五句,但吴老的回答都干脆利索,一语敲到点子上。

  对吴老的这次“围攻”,记者们重要的不是获得问题的解答,而是感受到了吴老高贵的学术品质。每一个人,不论是被吴老追问“什么意思”的记者,还是被吴老要求去读书的记者,都对他,一个满头银发的老人,充满深深敬意。

  记得年轻的记者们在大会堂外“围攻”萧灼基时,问他对记者的感受,萧先生颇有感慨地说:“很年轻,非常年轻。”年轻的记者们对工作有热情,有冲劲儿,这固然是好,但是,要做一个好的记者,千万别忘了学习,要做功课,只有做足了功课,才能挖掘出深的东西,发现新的问题。

  在这次“两会”的采访中,笔者发现有不少记者提的问题过于浅显,显然在下面没下功夫。有记者甚至闹不清委员、代表的行业出身、研究领域,张口就提问。看到小品演员黄宏穿着军装,上来就问军队人事等问题,结果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据悉,今天下午,吴老将在京丰宾馆举行记者招待会。与这位严谨可敬的老人过招,记者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