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西部开发 时不我待——访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

2003年03月07日 14:43

  中新社北京三月七日电题:西部开发时不我待——访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

  中新社记者闫晓虹

  从上任到现在,原交通部部长黄镇东接任重庆市委书记一职已有一百余天,在角色的转换中,他真是感慨良多。

  老百姓对重庆有一个形象的说法,过去只能远看不能近看,而现在从各个角度看都可以,五年来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黄镇东承认,重庆还是比较落后。身处西南地区的重庆自然是进行西部大开发中受人关注的焦点,重庆理应走在前面。

  现在,重庆已制定了至二0二0年的整体发展目标,他形象地戏称为,“二十年以后再相会”。依照黄镇东的描述,到那时,重庆争取在经济总量上比二000年翻两番,这意味着城市发展全面见到成效,城乡人民过上小康生活。

  熟悉黄镇东的人说他从不爱讲大话空话,话语平实,不事夸张。作为一个务实的市长,全市首当其冲发展的还是农业。他认为,重庆是一个市情非常特殊的直辖市,农村面积大、农业比重高、农村人口多。重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农村。与全国平均水平比,重庆市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基本相当,但农民的收入水平却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反差。

  去年,重庆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三点四五比一,远高于全国二点九比一的差距水平。所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他说,如果不使占全市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民达到小康水平,实现小康就是一句空谈。

  现在,重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视解决好农村的“三农”问题,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增收致富。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是黄镇东的另一盘棋。重庆市是老工业基地,又带有大面积的农村,与中国其他三个直辖市相比,工业化、城镇化率较低,现代化水平不高。故此,要加快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提升。

  “要想富先修路”,从前担任过交通部部长的黄镇东一直还有个“路”情结。今后,他决定要大力发展重庆的高速公路,他的理念是,如果别人走一步,重庆就要走一步半,否则就永远赶不上别人,更超不过别人,

  黄镇东坦言,重庆市的交通和能源建设都相对滞后,这成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从今年起到二0一0年,重庆要投资一千亿元,新建高速公路一千六百公里、高等级公路三千公里。在此之前,还要投资近一千亿元加快电力重大项目建设。

  黄镇东的目标是——将重庆构建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


 
编辑:谭宏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