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华人世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一见钟“琴”:新加坡19岁青年为琵琶写下10万言

2003年05月08日 14:48

  一个新加坡英语学校里的学生被中华文化深深打动,在讲英语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中学时与琵琶“一见钟情”,从此展开一段华族文化发现之旅。19岁的黄圣苗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走访世界琵琶名家。以说故事方式,介绍琵琶的乐器特质、弹奏技巧,以及21位名家的学琴和演奏心得,他的书可以说是一本介绍详尽、资料更新的琵琶专书。

  黄圣苗(英文名Samuel Wong)到今年11月才庆祝20岁生日,但是他已经得到19岁过渡到20岁的珍贵礼物。那是他用了一年多时间尽心尽力的成果。

  这份礼物更是一个在英语环境成长,却爱上了华族传统乐器,从此走进华族文化魅力世界的少年,一份难得的年轻心意。

  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电影与传媒系设有“写作与出版”选修课程,资助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出书。圣苗在课程导师的指导下,出版了10万字英文书“Impressions of a pipa player: profiles of the world's most premier”(《琵琶印象:世界名琵琶大师访问集》<译名>),结合了个人的学琴经过,以及当代21位出色琵琶演奏家和作曲家的专访,以说故事的方式,介绍琵琶的乐器特质、弹奏技巧和名家的学琴、演奏心得。受访名单包括:刘德海、李光华、俞嘉、王惠然、林石城、何树凤、吴蛮等人。当中有传统演奏大师,有创造新指法的大师,有将琵琶音乐引进美国好莱坞的推手,每位都是当代的名家和重要名字。

  赶走8个华文补习老师却意外爱上华族文化

  主修大众传播学的圣苗是毕业班的高才生。从小到大,他都是在讲英语的环境中长大。中学念的是英华中学,一口英国皇室的英语比字正腔圆的华语更受推崇。

  圣苗自5岁开始就补习华文。最高记录曾赶跑了8个华文补习老师。那个时候的他想:“华文课很闷,赶走补习老师,我就能重获自由。”

  但圣苗万万没有想到,就是在英华中学,他参加了华乐团,让他爱上琵琶,并练得一手好琴。

  还记得当他说要参加华乐团时,讲英语的双亲马上跌破眼镜。他自己也无法解释这个选择,只知道第一眼接触到各式华族乐器时,心里感到兴奋而好奇。

  爱上琵琶舍弃柳琴接受名师指导

  而他和琵琶结缘的经过,可以用“一见钟情”来形容。当启蒙老师陈运珍在他面前示范琵琶演奏时,手指拨动琴弦的绚丽“舞姿”令他深深着迷。才学了两个月柳琴的他马上冲口而出:“我要学琵琶。”

  经过4年的认真学习,圣苗在2000年参加了全新加坡华乐比赛,得到少年组第一名;2002年他再次得奖。在往后的学琴过程中,他先后得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光华、副教授张强和新加坡华乐团首席琵琶演奏大师俞嘉的指导。

  虽然获得名师指点,但是即将毕业服兵役的圣苗不打算往演奏的方向发展。他说:“我打算服完兵役之后,到伦敦升学,从事亚洲文化研究和撰写音乐论文。”撰写这本新书,是他有志投身音乐专科学术研究的暖身练习。

  “我曾随华乐团到丹麦演出。丹麦人看过我们的表演后,对华乐乐器很感兴趣,想阅读更多资料。但是很可惜,互联网上找到的资料都是很简单的介绍,不够深入。”

  圣苗知道要让更多人能够深入地认识琵琶,现有的资料是不足的。但是他还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可以尽一分力,直到有一天负责书籍写作与出版的导师向他提出写书的建议。

  用华语访问名家当场转译成英文

  当初草拟写作计划时,圣苗列出了50多位理想受访问者名单,最后鉴于写作时间有限,联络工作繁琐,最终通过登门造访、电访和电邮等各种方式,访问了21位当代琵琶名家。一些访问还是他亲身到北京、上海、哥本哈根实地采访的。

  受访的琵琶大师见到当时18岁的他,不少人惊讶:“啊,这么年轻。还要用英文书写琵琶呢!”更加令他们讶异的是,这个小伙子可以用华语访问,并当场写出英文笔记。“我很自然就能把听到的直译成英文。也许是我本身也练琵琶,所以语言转码障碍不大。”

  一个月完成撰写每天只睡两三小时

  全书的撰写部分是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清醒的时间一心只想着怎么把翻腾的思绪写出来。

  回顾那段日子,圣苗说:“写作和专研一门乐器有相通的地方。自律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在完成的过程中,即使遇到阻碍,也坚持不放弃。”

  翻阅圣苗一年多的心血结晶,厚实的一本书,每一个章节都布满心思感情。细微如琵琶指法简介、中英对照的索引都兼顾到了。

  这本19岁男生的琵琶学习记,也许还能让年长者看到传统文化的未来和希望。

  (本文摘编自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赵琬仪龙国雄)


 
编辑:秦欣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