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台湾频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华文摘》:龙应台追述台北官场三年三月三天

2003年05月16日 15:57


龙应台(资料图)


  曾经以《野火集》蜚声华人世界的作家龙应台,三年前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在政治丛林中驰骋了三年零三个月零三天,而今已五十一岁的龙应台全身退出政坛。卸任后的她将做些什么?近日台北媒体采访了龙应台,听她畅谈官场体验与未来人生规划。

  立功比立言更难

  “我以前是立言者,认为立言是天下第一等重要的事情,这三年的官场经历让我知道了立功要比立言困难十倍、百倍。”龙应台一如她直爽的性格,开门见山地谈了她的官场感受。

  三年前,台北市长马英九前往德国法兰克福力邀龙应台出任文化局长,马英九认为龙应台常年旅居欧洲,并在欧洲各国发表评论,是少数能表达华人意见的论述者,希望借助龙应台的国际观点打造台北,使之跻身国际文化都市。令同行出乎意料的是,龙应台竟然答应下来。“老实说,当时太天真,不知道立功比立言难上百倍。”

  龙应台确实想得太简单了。面对政治领域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既对文化产业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又没有经营管理城市经验与经历,这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让龙应台等于是在荒蛮中披荆斩棘。三年中她从早忙到晚,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身心极其疲惫与艰辛,对她的体力挑战到达了极限。

  那么,龙应台对当初的选择后悔了吗?

  “有人会问我,当时市长把这些困难全告诉我,我是不是就不来了?恐怕也不见得。有些过程是非过不可。而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好奇心。”龙应台认为,知识分子应该进入体制,进入权力机构,否则无法从内部去改革体制。但知识分子一旦进入了体制,就停止了他本来的“知识分子”身份。她很清楚创作和做事是两回事,而后者更富有挑战性。

  市长官邸对外开放

  龙应台在这三年里确实做了不少事。她刚上任,首先建立以市民为中心的理念。文化局采取的所有措施都紧紧围绕着市民。她告诉同仁:我们负责的对象不是市长,我们更不是市长的宣传机构,文化局坚持提市民的文化权力如何被照顾。在龙应台的带动下,他们提出了“文化就在巷子里”的口号,把艺术精品带到广场、带到公园,让那些一辈子都不会买票进音乐厅的市民和孩子去看表演,让艺术进入底层的市民生活圈里。

  九二一大地震发生四天后,台北市文化局在大安森林公园举办了一场交响音乐会,那天演出结束后,所有的人是含着眼泪离开的。龙应台说:“音乐在那天晚上扮演的就是治疗人们心灵伤痕的角色,这就是文化的重要。”

  文化正日益走进每一个市民。龙应台说:“我要把文化从边缘带到核心。”原本大门深锁的市长官邸对外开放了,现在市民已经很习惯去那里听一场诗歌朗诵会,在美好的庭院里喝一杯清茶。短短三年之间,总共有二十个类似的政府机构对市民开放。

  让台北深层的文化魅力一个个放出光芒是龙应台一直追寻的目标,在她的筹划下,台北的文化景观真的变了。从官邸艺文沙龙、当代艺术馆、国际艺术村、红楼剧场、台北之家,到开放钱穆故居、林语堂故居,甚至把严家淦故居、蒋中正宋美龄故居都变成法定古镇。再从台北国际诗歌节、传统艺术节,到台北音乐季、儿童艺术节,每一个场所、每一次活动都蕴含着台北人原有的历史记忆和对未来的热切憧憬。难怪市长马英九说:“人们原本担心她太‘国际’,三年后却发现,她的努力全都根植于台北这片本土上。”

  毁坏树木工程坚决反对

  龙应台还为台北市掀起一场“全民绿色革命”。过去市府规定,凡是新建道路、新建楼房有“挡道”的树木,公务单位或民间开发商有直接砍伐的权利。龙应台看到,在都市日益更新的今天,树木被砍、绿色渐少,十分心疼。在她的倡议下,经过文化局同仁的努力,“台北市树木保护自治条例”终于在去年底获得市议会审议通过,凡是树胸直径零点八公尺以上、树高十五公尺以上都是市府保护的树木。

  所有工程若以毁坏树木作为代价,龙应台一定坚决反对,并下令增加预算、重新设计。这就是龙应台做事的风格,她认为对的、应当做的,她会义无反顾地坚持到底。龙应台对绿色资源的重视与执着,使台北变得更漂亮了。她在接到市民的大量来信中,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台北不一样了。”

  最让业内人士推崇的是,龙应台运用了个人关系的“明星效应”为台北市的文化建设,争取了超过三亿元新台币的企业捐助。马英九市长赞许道:“她不只会烧一把野火,还能鼓起一阵旋风。”

  卸任后著书立说

  农历年刚过,台北市府上上下下开始繁忙,而龙应台却像个局外人,她忙着挥别官场,重新回到写作生活。

  犹如脱离苦海的龙应台兴奋地告诉记者:“我真高兴从此能恢复自由之身,可以睡到自然醒。其实,我迫切想退出来,是想认真思索这三年来的所做所为。当不当官并不重要,我特别赞同苏东坡的一句话:‘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时机对了想做事就做,时机不对,不想做就不做。”现在的龙应台终于可以避开众人的目光,一个人静一静了。

  她说,这三年来参与台北市的发展,并设计规划宏伟蓝图,但在推动文化政策的过程中,一直没有机会阐述她的施政理念,她希望在未来隐居的三个月里,写一本关于城市发展与文化政治理念的书。她希望这本书能给所有拥有华人城市的决策者做参考。“书写完之后,才是我在台北三年官场的真正了断。”

  文化评论家南方朔对龙应台这三年来的官场表现予以充分肯定,他表示,十几年前,市政府带着赎罪的心情成立文化专职机构,却没有认真考虑文化问题与政策实施的关系。“直到龙应台出任文化局长,才帮助台湾制定未来文化政策与走向,并走出了雏形的道路。”

  在业内人士眼中,龙应台“甚至比政治人物更能适应政治环境,在台北市政府的政治领域里如鱼得水,使得台北市文化局在市府团队里显得业绩突出。”她的任职证明了文人可以进入政界,并经受了考验,她没有被权利腐化。

  龙应台说,以前她试图用立言的方式发挥文化的力量,这三年对她的挑战是从立言者变成立功者去发挥文化的力量。现在她从文化局长这个位子上退下来,再回到立言者,只是位子不同,但“做的事情是一样的。”

  现在,龙应台除了写书之外,还是想睡觉,把三年缺的觉补过来。另外是享受生活,去花店买花、约朋友吃饭、看午夜场电影、到香港旅行。三个月之后,新书问世,也会在大陆出版,届时她还会到大陆参加首发式。卸任后的龙应台依然忙碌、依然光彩照人,依然是媒体关注的焦点。

  龙应台小档案:

  1952年出生于台湾高雄县,祖籍湖南衡山。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之后赴美深造,获得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曾在台湾中央大学、淡江大学;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梅西学院以及德国海德堡大学任教。1985年出版《野火集》,红遍全球华人社会。其后相继有《人在欧洲》、《美丽的权利》、《看世纪未向你走来》、《我的不安》、《百年思索》等多部作品问世。1999年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2003年辞职。

  (来源:《中华文摘》2003年5月号,原摘编自《亚洲周刊》、《远见杂志》,文/宗禾)


 
编辑:余瑞冬

相关报道:龙应台卸去"文化局长"之职 月底返德和孩子团聚(图)
          图文:龙应台下月将访北京南京 计划作公开演讲 (2002-05-08 10:44:48)
          龙应台:我对自己冷眼旁观(附图) (2001-06-29 11:42:02)
          台北文化局长龙应台:不能用政治分割文化 (2001-06-21 16:19:28)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