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文娱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永不关闭的窗口——新闻频道的理想与现实

2003年05月19日 14:51

  中新网5月19日电 央视新闻频道从5月1日开播到现在已经半月有余,对于这个被央视人称作“永不关闭的新闻窗口”的频道,观众究竟反响如何?

  据新闻晨报报道,上海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昨天透露,新频道半个月的平均收视率仅为0.28%,而作为新频道重头戏的几档直播节目和黄金档新栏目的收视率并没有在新频道的收视榜上领先,领头羊却是《天气资讯》和每晚6点档的整点新闻。仅仅因为这半个月的收视成绩就对新频道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数字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观众的态度———新频道缺少有冲击力的栏目和新面孔。

  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负责新频道8大新栏目策划的央视评论部主任梁建增、直播战役的领军人物之一──抗“非典”大型直播活动的制片人何绍伟,请他们谈一谈央视人开办这个新频道的理想与现实。

  理想新频道给直播大空间

  何绍伟告诉记者,新闻频道的优势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就显得尤其突出──新频道有充分的空间用以直播突发事件,比如近期“非典”的直播、攀登“第三极”等就可以大篇幅、连续不断地传递给观众。

  此外,科技的进步给直播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比如这次在“非典”直播中实现的多地连线婚礼、北京地坛医院的情景直播、京沪等多地连线报道、利用可视电话对杭州隔离小区进行采访等。同时,直播人面对的大环境也跟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这次在卫生部架设了一套直播系统,对重要会议进行全程直播,像这种部级的会议对媒体做到“全透明”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现实人员装备尚待磨合

  观众对直播节目的观感主要有两点:主持人、记者的直播能力层差不齐,电视直播的手段调用得还不够充分,很多观众对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还用电话连线这么传统的方式直播感到不能接受。

  何绍伟表示,技术问题的确是目前的电视直播可能遇到的最大障碍:比如要到某个地方采访,可是那里连光缆都没有,电视信号都送不出去就更别提卫星直播了。不过,有时也会遇到客观因素导致直播手段无法充分应用,比如这次“非典”直播要跟踪一个出租车司机———对方的流动性太大,无法随时架机位跟踪拍摄,所以只能用电话连线。

  关于央视现有的直播人员,何绍伟认为他们在能力上不输给任何一个国际国内同行,但毕竟以往直播的经验有限,要让这队人马熟练起来还需要时间。

  理想做“零距离”新闻

  何绍伟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就表示,虽然做24小时的纯新闻比较“专业”,但这是一个“大众”的专业频道,而不是“窄众”的专业频道,所以,在做直播节目的时候会把重点放在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上。

  和他的观点相似,负责8个新栏目策划的梁建增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比如《新闻会客厅》的主旨,就是营造轻松的谈话氛围,跟老百姓拉家常。为了拉近观众与栏目的距离,《中国周刊》和《新闻会客厅》都设置了与观众互通的网页,前者还引入了网评的概念,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加强观众对节目的参与感。

  现实“零距离”需双方努力

  事实证明,这种努力的确获得了良好的反响,比如“会客厅”请来传染病专家,观众就会在网上问“你最近还去学校讲课吗?”、“你现在的活动空间都是那些地方”这些看似家常却很有价值的问题。很多问题主持人可能没有想到,或者不屑于去问,却的确是观众最想知道的问题。

  反响虽热烈,但与频道的期望值还是有差距,梁建增说以“会客厅”为例,十几期节目做下来,厅里的气氛还是显得拘谨,要让主持人和嘉宾同时都能在镜头前做回“自然人”、畅所欲言还需要时间。同时,后期工作人员的习惯也得改,比如以前总是会把节目剪得特别“干净”,镜头里的人说话做事都特别“完美”。梁就跟大家说不妨让节目有点“毛边感”──主持人、嘉宾说话时候的磕磕巴巴或是随意的小动作都可以保留下来,给观众更真实的感觉。当然,要在镜头前成为“自然人”,无论对主持人还是嘉宾而言都有不短的路要走。

  理想新节目一网打尽

  新频道推出了《新闻会客厅》、《央视论坛》、《国际观察》等一系列新栏目,把新闻栏目以前没有的样式补齐,比如“会客厅”想把《东方之子》、《面对面》等新闻人物节目里的“漏网之鱼”请来,跟老百姓拉拉家常;“论坛”是用来补以往节目里言论的缺,把央视的观点亮出来;而“观察”则是给大家开一门国际知识课,这同样是以往新闻节目里的一个盲点。

  因为是全新的节目类型,所以新闻频道在用人方面并不急于启用新人,用梁建增的话说,“毕竟‘老人’的经验丰富”。

  现实新面孔姗姗来迟

  尽管央视在用新人上显得用心良苦,但观众似乎并不买帐,不少人觉得这些新栏目在样式上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是在央视原有栏目的基础上作了“微调”。尤其是新面孔太少,有人比喻说央视组了一支新闻国家队上阵,却看不到有青年队补充进来。

  对此,梁建增也承认新频道在用人上还处于“起步阶段”,频道方面倾向于“分三步走”的逐步造星方式:名记者———名主持———名评论员,白岩松就是这个模式的典型例子。梁说如果在5年前要他当这个“央视评论员”恐怕会觉得条件不成熟,但现在应该说是水到渠成。这样做,花费的时间当然会长一些,其实这种方式并不是央视独创,像CNN等国际新闻台也是这样做的。

  梁告诉记者,其实挖新人的工作一直在做:除了本台的记者、主持人,频道同时也在全国“猎头”,像地方台的主持人、记者以及各大平面媒体的从业人员都在搜索范围之内。现在可以看到的新面孔就有《央视论坛》的主持人董倩和两位特约评论员———《中国青年报》陈晓川和《中国记者》陆晓华。此外,每晚11:40的《社会记录》里,有湖南口音的新人邱孟煌,风格有点像崔永元。梁表示:物色这种另类路子的主持人,也是频道在用新人上的一种尝试。(邱俪华)


 
编辑:王艳红

相关报道:中央电视台24小时新闻频道今晨面向全国试播 (2003-05-01 13:53:47)
          中央电视台5月1日推出新闻频道 全天24小时播出 (2003-04-20 19:13:43)
          央视新闻频道5月亮相 一套黄金时间每天两集电视剧 (2003-03-05 16:02:06)
          央视获准开播24小时新闻频道 今年5月份正式推出 (2003-02-16 09:47:52)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