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文娱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环球时报:解读24小时新闻频道

2003年05月20日 10:54

  CNN:从另类到主流

  说到24小时新闻频道,就不能不提到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而说到CNN就不能不提到其创办者泰德·特纳。

  一向声称自己“与其说是一个企业家,不如说是一个冒险家”的特纳在世人眼中是一个“不按牌理出牌”的典型。他喜欢特立独行,和别人唱对台戏。而CNN的创办就是他的创业史上最大的一次另类与冒险。特纳并不是天生地对新闻情有独钟,恰恰相反,他其实曾经非常憎恶新闻,认为在人们吃饭的时候播报那些揭露罪恶与丑行的“龌龊”的新闻是一件倒人胃口的事情。事实上,在他1970年买下亚特兰大一家电视台初涉电视圈的时候,他是非常排斥新闻节目的。根据美国电视业的最高监督机构联邦电信委员会的规定,任何电视台都得播送新闻节目,且每周不得少于7小时。特纳的电视台当然也不能例外。但是,他却把新闻节目安排在最没有观众的后半夜3点播出,并且他的电视台里不设一个采访新闻的记者。

  但是在激烈的商战中,特纳很快发现,办好新闻可以带来更高的收视率。面对这一巨大的商机,另类的特纳看到,各大电视台在电视新闻的处理上,不但播出规模不大,而且在时间上也常常滞后。于是,他极致化地提出要创办一个全天候24小时播出的纯新闻频道,以便随时随地实时播报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想法太过疯狂,而他却执著地使CNN在1980年6月1日正式开播,并声称CNN要一直把新闻进行到底,“即使到了世界末日,CNN也要现场直播那一刻。”

  通过卫星和电缆覆盖全球的CNN是历史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全球电视网。其标识“CNN”和旁边转动的地球,使人想到了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他提出的“地球村”的概念首先为CNN所实现。CNN为全世界观众打开了一个无远弗届的新闻通道,让重大新闻在第一时间实时地呈现在全球100多个国家的两亿多电视观众的面前。传统的商业电视台由于节目设置的平衡考虑、观众的多层次性、广告商和赞助企业的利益保证,限制了其随时随地插播重要新闻的可能性,而这正是CNN的优势和特色所在。1985年CNN中断正在播出的广告,现场直播了美国民权运动领袖乔丹遇刺未遂的新闻;同一年,CNN史无前例地连续17天报道了美国环球航空公司的劫机事件。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的报道更是使CNN在全世界名声大噪。

  24小时新闻频道的播出改写了人们对于新闻和世界的认识。这一最初被人们视为另类的电视模式最终成为人们公认的主流。

  新闻价值:坏消息、好新闻

  细心的人常常奇怪,为什么对于人类而言越是坏事出现的时候,新闻媒介就越是表现得愈发的兴奋?这要从媒介的性质谈起。加拿大的传播学者麦克鲁汉为媒介下的定义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具体地说,是人体感觉器官的延伸———它是人类社会的眼睛、鼻子、耳朵、皮肤……作为人体的感觉器官,它是一个报信者,用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的话来讲,新闻工作者是社会这条大船的望者,他要随时注意海面上的暗礁、冰山、旋涡、台风,等等,为社会提供环境的守望。因此,它的眼睛总是倾向于盯着种种负面的情况。及至面对蓝天丽日、良辰美景之时,它反而要怠惰和松弛下来,变得慵懒和无所事事起来。

  社会学有一条原理:“正常的东西支撑社会的运作,反常的东西导致社会的变化。”只有当反常的,即打破常态的事物出现的时候,譬如,当太阳出现大量的黑子、耀斑,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时候,或者更恐怖地说,当今天的太阳从地平线落下去以后明天再也不会升起来的时候,那才是重大新闻。反过来说,如果天下太平,莺歌燕舞,也许就没有新闻媒介什么事情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纽约太阳报》19世纪70年代的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才说出了那条关于新闻的著名定义:“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战争、地震、罢工、腐败这些负面事件本身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是大大的坏事,是人类竭力想要避免的;但是,关于这些“坏事”的及时、客观、清晰、全面的报道却是人类绝对需要的。于是,当负面事件出现的时候,譬如,当几个月前,伊拉克战争的战争机器开始运转的时候;当一场非典疫情悄悄降临人世的时候,作为人类社会“感官”的新闻媒介自然就随之积极和亢奋起来……

  现场直播:异化的娱乐

  电视直播改写了新闻的定义。传统的新闻定义是,所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的最高表现形态是TNT模式,即“今日的新闻今日报”(Today News Today);而电视直播则将新闻的报道由以往对于已经发生的“旧闻”报道提升到对于正在发生的新闻报道的NNN模式,即“现在的新闻现在报”(Now News Now)。

  新闻是严肃和持重的。但是,人们注意到,电视直播所改写的,不仅仅是新闻定义,同时也在试图改变新闻的内涵。有人说,电视的“基因”中有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本性。换言之,电视本质上是一种娱乐媒体。这话可能是偏颇的,但用它来观察电视的操作以及它的成功案例却不能不承认它描述的是一个事实。而电视的现场直播,正是这种使人们的感官受到最大刺激的娱乐化的极致。因为直播所具有的真实、同步、悬念、冲突、戏剧化几乎是传媒满足人类攫取信息欲望的最高、也是最完美的形式。

  也许我们对于不久前的伊拉克战争的电视直播依然记忆犹新。我们在电视直播的画面中看到的是这样一些看似客观其实是刻意编排的镜头:布什一声令下,美军的轰炸机群腾空而起,巡航导弹雨点般飞向目标,航空母舰乘风破浪,全副武装的士兵快速跟进……相比之下,那些好莱坞的战争大片实在是“小儿科”了。前线记者的报道在不断制造着跌宕起伏的悬念,大有把战争演绎成“007”之势。战争直播比肥皂剧还要让人们难以割舍。你睡觉了,美伊军队可没有睡觉;你下班了,布什和萨达姆还在为全世界的眼球加班。早上一起床,晚上一回家,一按遥控器,剧情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一个直播画面还不够的话,还有画中有画;镜头实在拍不到的地方就用卫星地图、三维动画模拟。我们当然不应该否认作为媒介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有着非常纯正的职业动机和道德责任感的,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战争直播的戏剧性还是让我们闻到了浓重的泛娱乐的本质。

  这次伊拉克战争的直播完全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式。正义与邪恶、真理与谬误、英雄与小丑被这场现实的战争完全搅乱了,搅成了一锅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面疙瘩汤”,电视机前的人们有时甚至不知道应该同情谁和谴责谁。

  于是,人们反而轻松了:管它呢,看热闹是真的。这其中,当然有真情的眼泪,也有理性的分析,但是,更多的是一种远离自身利害的“罗马角斗场”心理。因为,凭人们的普通智慧,人们分不清其中太多太多的玄机。而当人们遇到极为复杂的事物时,大脑倾向于躲避和简化。英美联军自有英美联军的说法,伊拉克也自有伊拉克的逻辑,而当这种说法和逻辑遇到有着巨大商业压力和逐利本能的现代传媒产业的时候,双方便“合谋”演出了这场现代版本的“罗马角斗场”的大戏。

  于是,在电视荧屏上,人类原本应有的情感因素在退去,代之以纯技术性的战况解读———就像看世界杯一样;而许多蕴涵其中的、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未来有着重大影响的议题被淡化了,代之以幽默调侃的“电视秀”———当人们津津有味地看完一场场“秀”之后,人们紧张的神经终于松弛了,也麻痹了。

  一般地说,短视的传媒会纵容人们的情绪:煽风点火、火上浇油;而负责的传媒则永远以一种冷峻的理性和社会情绪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哭的时候,不要哭出沮丧;笑的时候,不要笑出狂妄。”它要平衡社会情绪,提示社会最重要的东西,它和受众之间是“诤友”、“益友”和“挚友”,而不是“酒友”、“腻友”和“狎友”。

  人类有看热闹的心理本能,传媒不要助长这种本能。这样,才会使人远离动物性,以一个大写的人那样观察和思考。

  世界各地的新闻频道(相关链接)

  晓娉

  新闻频道是专门播出新闻节目和具有新闻属性的节目的专业电视频道。1980年6月1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首创24小时新闻频道,为全球电视业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新闻传播样式。

  老牌世界性通讯社路透社和美联社分别于1992年和1994年11月创办电视部(ReutersTV和APTV),为世界各地新闻频道的发展推波助澜。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又相继出现福克斯新闻(FoxNews)、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和CNBC等新闻频道,对CNN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英国广播公司(BBC)于1997年11月开办了24小时新闻频道,全天滚动播出世界各地新闻。德国、西班牙、瑞典和意大利等国近年也开办24小时新闻频道。今年4月底,酝酿已久的“法式CNN”计划终于走向前台,一个具有“法国特色”的国际新闻频道将于明年4月正式与观众见面。

  在亚洲,日本公营的NHK电视网和私营电视台先后实现了全天候新闻滚动播出。新闻频道在印度也很走俏,仅在今年4月,印度一下子就冒出5个新闻频道。中东小国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于1996年成立后,曾因独家报道了本·拉登的录像讲话而声名鹊起,被人们誉为“阿拉伯世界的CNN”。在伊拉克战争中,阿联酋的阿布扎比电视台的崛起也十分令人瞩目。

  在弹丸之地台湾,东森、民视、TVBS、三立、真相新闻网等多家新闻频道展开激烈的竞争。在香港,凤凰卫视于2001年开办了准新闻频道“凤凰资讯台”。2003年5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正式开播。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喻国明


 
编辑:王艳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