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滚动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欧洲时报》:欧洲华文传媒发展的历史轨迹

2003年05月26日 13:41

  回顾欧洲华文传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前。1894年在英国伦敦创刊的华文期刊“中英商工机器时报”,距今已109年了。过了13年,到1907年6月,一份华文期刊“新世纪杂志”,相继在法国巴黎和德国刊行,这份同名的杂志应是法国和德国这两个欧洲国家最早的华文刊物。

  20世纪初期,中国的一批知识青年先后到欧洲求学,寻找振兴国家的真理和本领。他们来到欧洲的文化中心巴黎,在求学的同时,办起了华文刊物,作为交流学习心得、宣传西方先进思想的园地。1916年8月,由李石曾、蔡元培、吴雅晖、汪精卫等负责的“旅欧杂志”在巴黎创刊。这份杂志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可说是当时旅欧中国学人的一面旗帜。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缺乏大量战地劳工。当时中国北洋政府应法英等国的要求,派遣了14万华工到欧洲参加战地劳务工作。战后,大部分劳工回国,一部分留在了当地谋生。在这个时期,以华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华文刊物也应运而生。1917年年初由巴黎法华教育会所属的勤工俭学会创办的“华工杂志”和1920年10月由旅法华工总会在巴黎创办的“华工旬刊”,就属于这一类的华文刊物。

  到了1922年8月,由周恩来领导的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办了“少年”杂志,这应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欧洲创办的最早的一份华文刊物。而过了一年,1923年5月,中国青年党旅欧机关报华文“先声”杂志也在法国巴黎创刊。1924年2月,旅欧中共人士正式在巴黎创办了“赤光”月刊;1925年,朱德等留德学生在柏林主办了华文刊物“明星”;同年,中国国民党驻法国总支部先后出版了“国民”杂志和“三民周报”。这个时期,中国不同的党派先后在欧洲创办了华文刊物。通过各自的刊物,宣传各党派的观点,甚至不同观点、不同主张展开了交锋。

  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开始全面侵略中国。这个时期,欧洲的华文传媒也起了变化,以抗日为主要内容的报刊不断问世,配合中国国内的抗日运动。1934年,由民族先锋社主办的“民族先锋”在柏林创刊,由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救国时报”在巴黎创办。到了1936年3月,德国旅德华侨抗日联合会成立,并出版了“抗日联合会刊”。1937年7月,荷兰华侨抗日救国会海牙分会创办了“救国报”,号召海外华侨团结起来,以各种方式支援国内的抗日运动。该刊后来改名为“抗日要讯”,继续从事抗日宣传工作。

  1938年10月,巴黎的国民党总支部创办了机关报“三民导报”,在华侨中推介三民主义思想。1944年11月,在巴黎还出版了一份叫“华侨时报”的华文报纸。

  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以抗日为主要目的的华文报刊也先后停刊,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任务。从1945年一直到1970年前后,欧洲的华文传媒出现了相对沉寂期。这是因为,抗日战争刚刚取得胜利,接下来又爆发了国共两党的内战。内战结束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在欧洲的大量留学人士相继回国报效祖国;留下来的一部分华侨知识分子,也在为生计奔波,无暇顾着去继续办华文报刊。

  到了1972年2月,德国以中国留学生为主的华侨华人创办了“欧洲通讯”,后改名为“欧讯”。使沉寂了多年的欧洲华文传媒园地,重新绽放出新叶。

  1975年9月,法国最早的华人社团“旅法华侨俱乐部”创办了会刊“简讯”,这是一份华文双周刊。限于当时的印刷条件,这份双周刊是手刻油印的。她以报导会务为主,也刊登一些当地的法律知识和中国大陆的消息。这份刊物后来由于形势的变化,虽然停办了,但她是欧洲华人社团自己创办会刊的第一家。

  欧洲华文传媒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应该是从1981年8月在巴黎闻世的华文周报“龙报”出版算起。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欧洲的华侨华人不断增加,尤其是原属法国殖民地的东南亚三国(柬埔寨、越南、老挝)大量的华人作为难民来到法国。他们初到异国他乡,不谙当地语言,看不懂当地的报纸和电视。但他们为了生活又必须了解当地的有关法律和生活知识。在这个背景下,华文周刊“龙报”应运而生。“龙报”以较大的篇幅来刊登有关当地政府的法律、法规和日常生活知识,所以拥有一定的读者群。到了九十年代,欧洲华文传媒的形势发生了大的变化,“龙报”也就失去了原来的优势,读者群不断萎缩,最后只好停刊。

  1982年12月16日,由台湾联合报系在巴黎出版华文日报“欧洲日报”;1983年1月1日法国部分华侨华人合作创办华文日报“欧洲时报”。这两份华文日报几乎同时在巴黎创刊,加上由香港“星岛日报”在伦敦出版“星岛日报欧航版”,欧洲的华文传媒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期,表示了欧洲的华文传媒历史走向一个新的里程。

  来源:欧洲时报 作者:萧良


 
编辑:林华俤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