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华工商时报》:“首富”破相 再鸣警钟

2003年06月06日 10:17

  还在人们抗击非典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之时,上海方面传来消息:所谓中国富人排行榜之第11位、上海“首富”的周正毅因涉及巨额贷款问题已被有关方面扣查,据悉,受此事件牵连的商业银行已达10家。对银行界来说,如果这些巨额贷款因此发生重大损失,其影响不可估量。

  当今的富人有两种,前一种以诚实劳动为富,他们诚信为本、勤劳致富,成为享誉中外的“水稻之父”、“轴承大王”,社会以财富相报自然合理;而后一种富人在人前显贵,则多以鸡鸣狗盗之术,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套取银行资金圆得一时美梦黄粱。牟其中是也,仰融是也。曾听有人戏言,这类富人如果没有银行贷款支持,恐怕连自己家的狗都养不活!

  后一种富人为富不仁的话题暂且不论。回过头来要问的是,在这类富人面前,为什么老是有银行上当受骗?为什么这类富人的破相总是伴随着银行巨额信贷损失?银行信贷管理上究竟有什么容易让人钻的空子?

  迷信“名人效益”首当其冲。“嫌贫爱富”是银行信贷经营一个通俗化的理念。但是这一理念的内涵是指借贷人一定要有尝债还息的能力。一个时期以来有种观念,认为无论客户是自然人还是法人,只要他富得出名,只要他手眼通天,贷给他款就肯定安全,所谓贷款抵押、质押都不如信用保证来得可靠、方便。殊不知,正是这类名人、富人的所谓讲信用坏在其中,许多上市公司造成银行贷款呆坏账不是一再证明了此种观念的荒谬吗?

  第二个原因在于信贷资产运用上的“羊群效应”。现在有些商业银行在贷前调查上不是认真考察贷款对象的资产负债表,严格各种必查事项,也没有在贷后认真检查,而往往注重其有没有其它银行巨额贷款,错误地认为只要有他行贷款,似乎风险就可以分散,于是出现了一群商业银行追逐一家客户,重复大额贷款、授信的奇怪的“羊群现象”。正所谓“一损俱损,一荣共荣”,损失来了,谁也跑不了。

  内外共酿苦果是原因之三。翻翻此类案件和事件的前因后果,可以发现一个惊人相似的规律。那就是凡在巨额信贷损失之处,必有银行内部人员特别是有关主管领导的里应外合。与过去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近些年来对于信贷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体制改革上,固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从这类问题贷款中不难看出,相当一部分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仍有缺位,不少银行的纪检、监察、内审等部门,在人员、费用、职能等方面并没有处于绝对独立的地位,往往出现基层权限级的违规违法案件发现处理得多,事后发现处理得多;总行权限级的发现处理得少,事中、事前发现处理得少。因此此类案件和事件一但发现,常常已经铸成后悔莫及的大错。

  周正毅事件再次给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敲响了警钟。这类事件或案件其实就是经济建设时期没有硝烟的战争,如果商业银行不能时刻绷紧风险管理这根弦,在经营管理结构上大气力改革,进而端正经营理念,完善各种约束、监督机制,那么,将来还可能出现一个什么刘正毅、张正毅事件,还可能有类似巨额信贷风险的发生。(王济洲)


 
编辑:张明

相关报道:港银行界:周正毅事件属个别现象 不影响港声誉 (2003-06-06 09:18:55)
          周正毅在港上市二公司股票已全部抵押给金融机构 (2003-06-05 15:00:20)
          失去理智收购暴露问题 沪港同查上海首富周正毅 (2003-06-05 09:20:43)
          香港英皇钟表珠宝收回周正毅旗下公司特许经营权 (2003-06-05 09:11:41)
          周正毅事件:国家审计署进驻农凯 媒体探究费周折 (2003-06-04 10:45:51)
          周正毅事件:毛玉萍已获准以千万港元现金保释 (2003-06-04 08:49:28)
          周正毅旗下“农凯系”异动 部分股价连日跌停 (2003-06-04 08:34:15)
          上海确认农凯集团董事长周正毅事件正在调查之中 (2003-06-03 20:47:57)
          上海官方证实农凯集团董事长周正毅事件正在调查 (2003-06-03 18:50:35)
          周正毅旗下上海地产宣布无限期推迟临时股东大会 (2003-06-03 15:29:57)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