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记者对话:长三角经济增幅全面超越珠三角之后

2003年06月23日 09:45

  中新网6月23日电 一季度,长三角经济增幅多方面超越珠三角。这一消息引起什么反应?“落后”了的珠三角地区有何动静?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今天载文以记者对话的形式对此进行透析。对话的记者是人民日报华东分社记者吴焰和人民日报华南分社记者韩建清。

  长三角反应平淡,珠三角却坐不住了

  □对于这则消息,我在与长三角地区的政府部门及一些学者接触交谈时,整体感觉是:大家对此的关注度不大,就算谈起,反应比较平淡,“表情”也不怎么兴奋。甚至,政府部门还有意低调处理这一对比。

  -珠三角的反应可就大不一样了。你那儿是低调,我这儿称得上是“高调”。举一个例子吧,前几天,广东省召开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讲话精神大会。会上,省长黄华华谈到经济发展情况时强调,当前有两大突出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一是非典疫情突发对广东经济发展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二是广东经济发展势头比不上长江三角洲地区,竞争压力加大。他具体列举的,就包括了上面那些指标。在这里,我需要说明:由于广东经济总量中80%以上来源于珠三角,广东的情况实际上就是珠三角的情况。因此,广东人更习惯于用全省数据、分析等与长三角作比较。

  □在这些指标中,广东人觉得最受触动的是哪些?

  -广东人最焦急的是这样一个对比:固定资产投资和利用外资总量江苏省首次超过广东。这个数据表明:广东将投资与利用外资的“全国第一”位置拱手相让。特别是广东投资总量15年来首次让出榜首位置,让江苏夺去了“第一”。

  □江苏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就超过1万亿元,很逼近广东了。

  -是。在广东人看来,增速指标可以用基数大、高增长率来之不易等作解释。但是,总量指标开始“沦陷”,这无论如何让广东人坐不住了。   

  “秩序”不是“创新”的反义词,珠三角反思“不该发生的事”

  □你用了“沦陷”一词,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了?

  分析长三角地区之所以对“超越珠三角”这一消息较为冷淡,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意料之中”。从加入WTO引发的“长三角热”开始,这一地区的发展势头已经显现,“因”很明显,“果”自在情理中。二是“突发催变”。去年底以来,广东遭遇非典疫情,而长三角却在提前释放申博效应,突发因素,此消彼长,有偶然性。三是“说服力弱”,很多政府官员和学者都提到,这几个经济指标,只能反映单一方面的动态变化,无法显示其真正的经济活力、地区发展水平。比如,仅说GDP增幅高,而不看“人均GDP”,甚至“人均收入”,作出的判断就有失偏颇。因此,他们认为,如果由这一条极其简单的比较就沾沾自喜,未免太幼稚了。这一方面固然看出,长三角地区的各级政府及学术界,保持了较为清醒的头脑。另一方面是不是说明,珠三角的危机感中其实有一份是“自加压力”?

  -保持清醒头脑的对手,才更让人生畏。难怪珠三角地区格外强调“居安思危”。

  □时刻居安思危的对手,同样令人敬服。广东经济发展减速,依你看来,有哪些客观因素?

  -增速低于长三角,我觉得很正常:珠三角前期基数太大。所谓“百上加斤易,千上加两难”。

  从趋势而言,有其必然性。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因地缘优势、政策优势,发展高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的惯性让广东经济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并将经济总量牢牢地稳定在全国第一的位置。现在,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加大,新的经济动力又不够强大,减速甚至落在了长三角之后,应该说在意料之中。但我认为,在延续其“增长期”方面,珠三角还可以大有作为。

  比如说,人们对珠三角东西两岸有一个常见的评价———“东岸的活力,西岸的秩序”。身处东岸的广州—东莞—深圳,产业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升级换代,形成了闻名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带,说有“活力”名副其实;珠三角西岸,就是“80年代看广东”中的必到之处,现在却只能用“秩序”来描述。在我看来,这个评价太客气了。“秩序”是什么?是一个与“创新”相对应的词汇。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更没有持久的发展。这也是珠三角西岸一些城市发展速度偏慢的原因。再比如,珠三角外资增长放缓,与政府部门效率不高、投资环境有待改善也有关。有人认为,这两年内地正在补改革开放的“课”,而珠三角的政府却补起了内地过去的“课”。话有点难听,却是事实。广东湛江的一个民营企业家在长三角注册一个企业,一个星期就可以“搞掂”,在广东却远远不止这个时间。这就是差距,也是潜力。“集体忧患”———珠三角舆情;追兵就是标兵,对手就是老师———广东省领导提出的口号

  □寻找差距,正视差距,可能会比较难堪,需要足够勇气。依你看,当地的决策层及主流舆情是不是真的有这种胆量和决识?

  -实际上,从去年底开始,广东就开始了这样的比较,向长三角看齐的声音在珠三角可谓“不绝于耳”。

  我给你举一个例子吧。去年底,我们《人民日报·华南新闻》头版刊登过一篇《多做“横比”》的文章,指出:与一些兄弟省市相比,广东发展“弱势”逐渐显现。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赛场上,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发地区”,长期处于领跑位置。但是,先发也有劣势。别人虽然是“后发地区”,但起点高。换句话说,广东的先发优势在弱化,兄弟省市的后发优势在强化。特别是上海和苏浙地区的优势明显。因此,文章认为:多些“横比”,多找差距,对于调整视角、继续“冲刺”更有实际意义。文章发表当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报纸上专门做了批示:“此文写得很好,从立题到论述,都很精彩”。在广东省委九届二次全会上,张德江明确提出两句后来广东人耳熟能详的口号,即:“追兵就是标兵”,“对手就是老师”。要求大家认真研究每一个竞争对手,学习他们的高招和绝招,找到自己的新招和实招。□这两句口号提得实在。

  -不仅是省一级领导们感到了竞争压力,放下架子向对手学习。而且,广东基层的领导干部、有识之士也都主动加入这个行列中来。

  再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广州市副市长沈柏年。他在3月广州的一次统计工作会议上,建议统计局负责人“不要按照旧的全国十大城市排名,而要将某些方面超过广州的所有城市都力争排进去,以引起广州警醒”。另一个,便是轰动全国的《深圳,你被谁抛弃?》网文事件。去年11月,一位网名叫“我为伊狂”的深圳小伙,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上刊登了一篇长达1.8万字的文章———《深圳,你被谁抛弃?》。文章从深圳“四大金刚”(即平安保险、招商银行、华为和中兴公司)“迁都”传闻谈起,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深圳的忧思伤怀之情。此文在深圳、在广东反响强烈,也引发一系列反思。我想说的是:今年1月,在深圳市委三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闭幕讲话中,原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长于幼军公开回应这篇长文,肯定了作者是“经过认真分析的”。于幼军认为,深圳目前确实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应该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经过半年多的思想激荡,广东上下对于要向长三角学习的提法,已达到认识上的高度一致。

  广东:从“一条战线”上的厮杀转为“两条战线”的共同发展;在经济中注入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渗透力

  □看起来,广东已经形成了一股浓郁的“集体忧患氛围”。古语云,“生于忧患”。这对广东的新发展,无疑打下良好基础。那么,据你观察,广东近期的政策取向会有哪些变化?

  -珠三角现在采取的每一步战略举措都显得厚重。少了上世纪80年代初的“锐气”,更多地着眼于“厚积薄发”。这就是今年以来广东政策取向发生的最大变化。

  具体到珠三角,有这样几处调整。比如,广东的长项是外源性经济,“短腿”在内源性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内源性经济发育不良,成为珠三角与长三角的最大差距所在。为此,广东年初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计划今后5年内从财政中拿出11.45亿元扶持民营企业。很多人认为,此举昭示了一个新思路:从在外源性经济的“一条战线”上厮杀,转为开辟内、外源经济“两条战线”共同发展。招商引资也不再是“饥不择食”。新上任的广东省计委主任陈善如要求:第一看规模,第二看技术。一般性的不要来,不是先进的不要来。能与当地产业融合的最受欢迎。另外,广东人分析自己的差距时,认为文化底蕴不足、工业文明熏陶不够是原因之一。因此,广东在文化大省的建设中,强调在经济中要更多地注入文化的内涵,提高经济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在文化中更多地吸引科学技术的成果,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增强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让文化提高广东的整体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后劲。

  □珠江虎的这种种迹象,应当引起长江龙的高度重视。只有龙更腾虎更跃,才能共同引领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轨道上跑得更快。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编辑:张明

相关报道:浙江高速公路巨资扩建应对长三角物流需求考验 (2003-06-14 14:54:37)
          长三角经济联动喜忧参半 专家:慎待世博商机 (2003-06-13 08:44:34)
          学者称日企投资长三角呈四特点 有六因素促成 (2003-06-11 10:33:48)
          长三角15城市居民收入排序 浙江4城市勇超上海 (2003-05-13 16:58:55)
          国家统计局:2002年长三角实现GDP占全国近1/5 (2003-03-04 16:10:12)
          珠三角城际轨道网进入实施阶段 广佛线占先机 (2003-05-06 11:27:45)
          专家访谈:香港可成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城市 (2003-02-21 14:46:39)
          中新经济观察:香港与珠三角合作基于了解 (2003-01-16 08:31:19)
          转变新观念 “做大”珠三角就是“做大”香港 (2003-01-14 08:30:08)
          国务院研究中心官员:珠三角城市化应避免盲目 (2002-12-09 09:42:5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