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滚动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欧洲时报》:凡尔赛宫里中国小园林(图)

2003年06月23日 11:05


  法国国家园艺学院和法国国立风景园艺学院位于皇家园林凡尔赛宫的一角。由于位置特殊,这里种植的园林又被人称为“皇家菜园”(PotagerduRoi)。6月13日下午,这里色彩艳丽的中式宫灯随风摇曳,假山石层叠起伏,中式盆景高低错落,写着中国书法的石板横斜……一座构思独特、风格独具的中式小园林吸引了人们好奇的目光。中国小园林的作者——一群7、8岁的小学生们,正在园子里欢呼雀跃,庆祝作品的完成。

  缘起苏州

  此次主要由小学三年级学生参加的活动题为《王室菜园里的中国园林》(JardinsdeChineauPotagerduroi)。活动的倡议者思居里女士(SCULIER)在2000年时前往中国一游,并与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从小看惯了开阔方直的法国园林,以为花园就是这个样子了。苏州的园林完全改变了我的想法。原来花园可以这么精巧细致、变化多端,有一种神奇的美。我想我必须让更多的法国人了解苏州园林。”就是这样的一闪念,思居里女士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

  从中国回来后,思居里女士中止了原来出版商的工作,成立了一个名为“耕耘”的协会(AssociationParcequ'onseme),开始向法国公众介绍中国园林和中国文化。

  在童心里播种

  2002年,“耕耘协会”的第一项向小学生介绍中国园林文化的活动就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JeanetJeromeTharaudEmileMousseauJeandeLaFontaineBoisdelaGarenne等六所学校报名参加了课程。

  “中国很大,人口很多。”

  “我喜欢中国的龙!”

  “中国花园里的路从来都不是直的!”

  说起遥远的中国,孩子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在学校与“耕耘协会”的安排下,他们查阅了大量关于中国文化的资料,每周听老师讲一个中国传说或是寓言故事,然后通过自己的想象,设计并制作一个中式园林的模型……

  他们的小花园设计相当独特,使用的材料有沙石、棉花、纸板、红豆,甚至还有牙签、落叶、海星等等,真是无奇不有。看看所取的名字更是神奇:“天才园”、“龙桥园”、诡异的“水鬼丽园”、铺满谷粒的“万粒王国”、插满牙签的“竹园”……

  孩子们还在课堂上画中国,去吉美博物馆参观中国艺术品,学写中国书法……遥远的中国,渐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与孩子们一起发现

  在活动中受益的绝不仅仅是孩子。

  “这一年里,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关于中国的书籍,构思中式园林,收集中国物品。”EmileMousseau学校的老师在向记者介绍时说,“我们还在课堂里建了一个小博物馆,专门展示与中国文化有关的一切。我很高兴有这样的课程,收获特别大。”

  IsabelleGouze每隔一周给孩子们讲一个中国的民间传说或是寓言故事。“中国的传说非常有意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我从‘盘古开天辟地’讲起,讲了一年,最后讲的故事是‘铁杵磨成针’。孩子们都觉得故事棒极了。”

  在活动的开幕式上,孩子们纷纷穿上了精致的中式服装,呼朋唤友,追来跑去。小男孩Gerome的服装格外引人注目,白T恤外斜披桔黄色藏式僧袍,肩挎土红色僧人包,手上还戴了串佛珠。男孩的母亲面露无奈说,“自从Gerome上了这门课,看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书,后来就突然对佛教着迷了,说自己皈依成了佛教徒。他拉着我们逛了很多佛教的书店。这不,还借了一套标准的黄教服装来穿!”

  Gerome的小伙伴们却揭发说,他最喜欢吃吃喝喝,根本成不了真正的苦行僧。原来大家对佛教都略知一二!

  铺设友谊的桥

  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孩子们用《欧洲时报》制作的假山石。

  孩子们都知道,苏州园林中以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往往是园林中的点睛之笔。这次中国园林的制作,自然也少不了假山。他们通过法国国家高级园艺师康群威的介绍,找到《欧洲时报》报社,希望以印着中文的报纸包裹他们的制作的假山石。

  杨咏桔社长说:“这是一个宣传中国文化的好机会。孩子们通过我们的报纸感受中国文字,中国这个概念就在他们心里扎下了根。对中国的兴趣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培养起来的。如果他们将来希望更深入得了解中国,我们作为文化桥梁的作用就实现了。”

  本着铺设文化与友谊桥梁的精神,《欧洲时报》无偿向学校提供了大量报纸。孩子们就用这些报纸完成了两座起伏错落的“中国假山石”。

  给这次活动提供了大力支持的,还有旅居法国多年的法国国家高级园艺师康群威先生。他不仅给孩子们的盆景制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还无偿捐助了大量盆景材料。康先生爽朗地说:“我做的这些不算什么。只要孩子们了解了中国盆景,记住了中国,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中国具有神奇的魅力,使越来越多的法国人爱上了她的风景、她的文化。“耕耘协会”的思居里女士还将继续为宣传中国园林而作出努力,明年有可能在凡尔赛宫设立一个真正的中国园林的一角。

  生活在法国的海外赤子也将继续为推广中国文化而工作,在中法两国之间架设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桥梁。(来源:欧洲时报 作者:绍颖)


 
编辑:林华俤

相关报道:《欧洲时报》:欧洲华文传媒协会的产生和发展 (2003-06-09 14:12:53)
          《欧洲时报》:欧洲华文传媒的现状 (2003-06-02 10:41:30)
          《欧洲时报》:欧洲华文传媒发展的历史轨迹 (2003-05-26 13:41:48)
          《欧洲时报》评论:要以坚强的信念面对非典 (2003-05-04 21:39:04)
          吴建民:《欧洲时报》增进华人了解中国功不可没 (2003-01-28 08:26:48)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