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特稿:回忆文章:怀念宽怀慈爱的奶奶邓六金(图)

2003年07月23日 16:17


图为邓六金与作者的女儿(右)在一起。

  中新网7月23日电 题:怀念宽怀慈爱的奶奶邓六金

  作者:理芾

  她的孩子最多,她把生命历程中几乎全部的心血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后代,穷毕生精力,疼孩子、爱孩子,孩子们尊她为“邓妈妈”;她的孙子也最多,她以慈祥和宽爱之心倾力于儿童福利事业,为老区扶贫,为希望工程东奔西走,筹集资金,孩子们都尊称她为“邓奶奶”。她就是当年华东保育院的创办人和院长——邓六金。

  1990年初,由于工作原因我调到北京工作。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久仰的邓六金奶奶,初次相见,便产生一种感觉:这位老人不仅慈祥、聪慧、敏捷,而且有思维、有个性,我们相谈甚欢。打那以后13年的交往里,邓奶奶陆陆续续给我讲述了她的经历,她只知自己是哪一年出生,具体的生日却不知道。9月16日是她自己定的一个好记的生日,于是此后每年的9月16日,我不论在北京还是在外地,都会向奶奶送去生日祝福,和她聊聊天。13年的娓娓而谈,这位巾帼英雄的革命生涯在我的眼前一页一页翻开来……

  1929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来到闽西上杭,邓奶奶听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帮穷人打天下,毅然剪掉了辫子,和小伙子们一起站岗放哨、打土豪、抓劣绅,还当起了妇女代表,发动妇女起来革命。后来,她和两个姐姐“凤金”、“来金”都相继参加了红军,被称为“闽西三凤”。她先后担任过区委青年干部、上杭妇女部长、福建省妇女部长。

  1934年,中央主力军8.6万人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其中挑选了30位政治可靠、身体素质好的女红军,作为第一批政治战士参加长征。艰苦的长途跋涉与激烈的对敌拼杀交织着,她们走过来了,到达陕北的时候,董必武先生赞叹道:“这是许多男子望尘莫及的”。

  到达陕北后,邓奶奶在组织的安排下认识了曾山,爱上了他,此后,她随曾山赶赴华东地区搞民运工作,途中二人喜结良缘。1939年,皖南形势紧张,邓奶奶把她的第一个孩子送回吉安老家,由祖母抚养,曾山的母亲康春玉老人以最古老的方式“四人轿”把儿媳、孙子接回到老家。在吉安暂住的一个月里,康婆婆开心得整天合不拢嘴,逢人便说:“讨了这么一个好儿媳,又送来这么一个好孙子,真是曾家的福气。”讲述着当年的情形,邓奶奶也喜上眉梢。

  1948年,华东保育院创办起来了,邓奶奶的生涯,也与孩子们联系了起来,从此密不可分。奶奶这一辈子,自参加群运工作到做保育当“孩子王”,兢兢业业。一说到华东保育院的孩子,一说起战争年代一些女同志出于无奈丢掉孩子,奶奶便感切肤之痛。当时,她所带的这些孩子的父母,有的是烈士,有的是战斗在前线的部队干部,有的是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军,她不忍心把这些孩子再扔到树底下、草堆上、小路边,不忍心让他们流离失所,她放弃了自己所热爱的群运工作,不为名,不为利,为办好华东保育院竭尽全力。

  有一次深夜,一个孩子发高烧,为了购买药物,她打着火把,一个人来回走了一百二十多里山路,好不容易买到药品,最终把孩子抢救过来了。带着这种朴实的阶级感情,奶奶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心血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后代。如今,当年华东保育院的孩子们多数成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且不乏栋梁之才。逢年过节,他们经常会看望邓奶奶,感谢培育之恩。

  对新时期的下一代,奶奶仍是以充满母性的言行去关爱,鼓励他们上进。2000年,我女儿即将出国读书,去向奶奶道别。奶奶看到孩子只有16岁,既心痛又舍不得。但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前程,奶奶送了一个飞机模型做纪念,她深情地对我女儿讲:“孩子,飞吧。能飞多远就飞多远,能飞多高飞多高。但是,不要忘记了自己的祖国。”

  2001年春节前夕,奶奶有一桩心事未了,奶奶的小阿姨在身边已经四年了,由于生活、语言各个方面都习惯了,奶奶离不开这个小阿姨,以致小阿姨四年都没有回家过春节。我知道后,打算为奶奶去了结这桩心愿。我们到达小阿姨家,拿起电话通知奶奶,奶奶在电话里第一句话就向小阿姨的父母拜年,并感谢他们养育了一个好女儿,请他们放心,小阿姨父母事后对我说:“这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讲话还这么谦虚,这么关心老百姓,真是世间少有。”

  奶奶生病后,仍有两件事念念不忘:一是小阿姨学习的事,奶奶平时从来不求人说情,别人想上她那儿说情她也不帮。她说:“我是一个老太婆,无职无权,找我没有用。”可对小阿姨学习一事,她老人家还真求了一回人,她要我帮助联系一个学校,经常寄来一些教材、课程书,让小阿姨空闲的时间学习学习,以后参加统一考试,让小阿姨不落伍。目前,小阿姨正在努力学习,迎接考试;奶奶的第二件上心事就是,小阿姨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需要安排婚姻大事。她对我们讲:“小阿姨天天在我身边,没有机会接触外面,请你们多多留心,有适当的人员帮助介绍介绍,我老太婆先谢谢你们了。”

  邓奶奶深知读书之用,由于从小被送人当童养媳,没有读过书,长征到陕北后她一直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一直持续到去世之前。她每天都要看报、听新闻,学习单位发的辅导材料,有时还要回复社会各界的信件。她经常叮嘱我们要珍惜学习时间,1998年,我通过考试被录取为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她兴高采烈让小阿姨做了一碗挂面祝贺我。毕业后,奶奶看到我的大红毕业证,欣慰地竖起了拇指,讲了一番鼓励的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曾有一位地方领导到中央党校学习,第一次礼节性的去看望邓奶奶,奶奶对他表示祝贺,叮嘱他要好好学习。没隔多久,当这位地方领导再次要求去看望奶奶时,奶奶在电话里说:“你别来看我了,党校离这这么远,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吧。学好了,我心里比什么都高兴”。说得这位领导不好再提。半年后,这位领导党校毕业了,第三次提出去看奶奶,奶奶在电话里回答他:“心意我领了,等你回去把当地的工作搞好了,到时候我亲自去祝贺你们。”

  坚持原则,是奶奶多年来的身体力行。平时,经常有人想借地方关系、老乡关系去奶奶那儿串串门,奶奶对这样一些人总是拒之门外。记得1999年有一位地方副县长来到北京奶奶住处,门卫让他打电话请示,奶奶在电话里问他有什么事没有。那位领导说:“没有什么事,就想聊聊。”奶奶答道:“没什么事就不见了,你赶紧回去吧。”这位想聊一聊的地方领导于是磨了门卫两个小时,最终还是没有见着。但是对淳朴的乡亲们,奶奶却体贴备至,记得有一年,家乡农村来了一位远房亲戚,由于其口音不清,门卫听不懂,没让他进去见。傍晚,办事处的同志把那位亲戚接走了,等问明情况、确认身份以后向奶奶报告原委,奶奶慷慨解囊,拿出自己的薪水,不但帮这位远房亲戚付了回程车票钱,就连来北京的车费也支付上了,这位亲戚到现在还在叨念着奶奶的深情。

  奶奶平常生活特别节俭,吃得也特别简单。有时我们便给她送点吃的去,或是钓鱼后给她送几条活鱼,而老人总是要回送一些点心之类的食品作为回礼。奶奶对人际礼行非常看重,有时搞得做晚辈的真没有一点办法,我们不要,奶奶就会堵在门口不让我们走。记得有一回我不拿,奶奶就堵在门口讲:“你一定要带走,不要让我急,我有心脏病。”看到奶奶这样,我不拿也得拿。有一年,奶奶摔了一跤,伤了腰,在家疗养期间,半夜起来上厕所,为了不影响小阿姨休息,自己一个人慢慢地摸到卫生间,一不小心摔在卫生间,于是我给奶奶买了一个活动的便盆,晚上放在床前就不用走去上卫生间,奶奶非常高兴,说着说着就问道:“这个多少钱一个?”,而且一定要付钱,我说:“奶奶,你付钱我就不给你了,就当孝敬你老人家一次。”最后,奶奶还是把一件工艺品作为回赠。

  在我的眼里,邓奶奶是一位乐观、有个性的女强人,这从她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战争年代,由于积劳成疾,医疗环境也不好,她的双手、双脚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以致肢体变形,有时痛得彻夜难眠。她强忍着疼痛,与病魔做了长达数十年的斗争,1999年又发现新的病情后,她乐观依旧,2000年开始进行化疗,老人的头发慢慢地掉光了,戴着一个毛线织的帽子,她指着自己的头对我们讲:“没有头发了,是不是很难看?我变成了一个丑老太婆了。”当时,我就安慰奶奶说,戴着帽子看不出来,以后头发还会长的,奶奶笑道:“头发有没有拉倒,反正是一个丑老太婆了,要不要都无所谓。”谈笑的背后,却是她长年来忍受着巨大痛苦、配合医生治疗的坚韧与豁达。

  13年来,和奶奶在一起的情景历历在目。她慈祥的面容、亲切的话语、爽朗的笑声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回响在我的耳畔,怀念感激之情,难以言表。我从奶奶的身上深切体会到的是一种深沉博大的母爱。她既是一位巾帼英雄,又是一位孝顺的女儿、淑娴的妻子、慈爱的母亲、宽厚的长者。

  历史无声而又昭然,奶奶当年所办的保育院为今日中国培育了许多栋梁之材,九十多岁高龄的她,又对孩子的孩子们一如既往,关爱不怠;她德高望重,又深明大义,坚持原则。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令我深深景仰,永志不忘。

  遥望天空,叩拜致哀,愿老人安息九泉。此刻,远在南半球,我那曾聆听过奶奶教诲的小女儿也在虔诚地祷告,奶奶,您走好!

 
编辑:贾靖峰

  打印稿件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