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滚动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从心碎童年到圆梦新世纪——奇才哑女兰珍妮

2003年09月13日 00:14

  1999年10月13日,在灯火辉煌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正举行纪念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50周年座谈会,一名叫兰珍妮的失聪女孩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时任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亲切与珍妮握手,并问珍妮叫什么名字?珍妮做了回答,并向胡锦涛爷爷问好。手捧金灿灿的奖杯,珍妮站在了“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的领奖台上。

  十四年来,兰珍妮走过的路,是一条常人无法想像的路,这条路上无法逾越的障碍太多了!这条路上的泪水、汗水和艰辛太多了!可是,珍妮在父母、学校和社会共同关心下,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失陪带来的失音,学会了说话,并成为济南市二路小学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山东省“十佳少先队员”、宋庆龄奖学金获得者和“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以及济南“十佳小画家”!在她成长的道路上,有多少素不相识的好心人,扶着这个有志气的聋孩子走了一程又一程,撒下一路的爱,留下点点滴滴的情……

  心碎的童年

  珍妮出生的时候,是一个长得特别漂亮的女孩子,父母为她起名为“晨晨”,愿她如清晨的太阳,永远是那般活泼泼的、飘飘洒洒,无忧无虑。然而,谁也末曾想到,一针平常的庆大霉素,将灾难突然降到这个可爱的孩子身上,2岁的小珍妮从此跌进了无声的深渊!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令亲人无法接受,母亲抱着自己可爱的女儿,不相信孩子真的聋了,看一眼医院的听力测试证明,白纸黑字写得清楚,又不能不接受这残酷的现实!背对着孩子大喊一声“晨晨”,如同面对空旷的原野,没有一丝回声泪水,就像淌不完的山泉,从母亲眼中汩汩流出。幼小的珍妮见妈妈哭了,她也哭了,她边哭边为妈妈擦泪,可是擦也擦干,孩子的小手,怎能擦干妈妈那绝望的泪水??这是从心底流出的泪啊!这个家,这个原本多么幸福欢乐的家,从此欢笑声绝!再也找不到夕日的宁静,全家人望着这个尚不谙世事的孩子,心都碎了,这孩子将业可怎么办呀?

  希望的点燃

  为了给孩子治病,全家人想尽千方百计寻长能为珍妮治病的医院。后来才知道,珍妮的耳聋是无法医治了,她的听觉神经受损,再也无法修复了。经过多方打听,父母终于获悉,济南中心医院有一所聋儿康复中心,可以教孩子说话,做到聋而不哑。这令人振奋的消息,又燃起了他们一家人一线希望。

  为此,他们全家由龙口调到了济南,妈妈毅然辞掉了心爱心护士工作,在济南一家公司干起了食堂炊事员,为的是能有时间接送和辅导孩子;为此,他们还放弃了生育二胎的指标,一门心思培养这个失聪的女儿。然而,语训的道路是很不平坦的,语训班不愿意接收珍妮;因为珍妮耳聋得太厉害,残余听力几乎为零,语训很难成功,语训班也从来没有收到过这样重聋的孩子。在夫妇俩再三恳求下,语训班的老师破例收下限珍妮。

  从此,珍妮开始长达5年的艰苦语训。对珍妮来说,最困难也最打怵的就是练习发音。发对一个音,常要上百次,上千次地苦练!每当一个音长时间发不出来时,她的眼中就会溢满焦灼、委曲的痛苦的泪水!有时在睡梦中还呢喃着妈妈白天刚刚教过的词。别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是最无忧无虑和天真烂漫的,而珍妮却在她人生刚刚起步的时候,饱尝了人间的苦涩!母亲常常在孩子睡熟的时候痛苦地问自己:这样对孩子是不是太残酷了?可是又想,不这样能行吗?不这样,孩子就永远不会说话,不会说话,一生都要生活在又聋又哑的世界里。想到这里,她的心都碎了。

  经过去时长达5年的艰苦语训,聋儿康复中心有关专家对珍妮进行了综合测试,结果可谓石破天惊,达到三级康复水准,基本具备了和正常人语言交流的能力!

  求学路漫漫

  珍妮已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决心给珍妮选择一个跟正常孩子一起上学的学校,满足孩子盼望在有声世界里学习和生活的愿望!

  在市残联和槐荫区教委的领导帮助和推荐下,珍妮父母来到济南市经二路小学。在俩人的一番令人心碎般的叙述之后,该校校长在一番感动、一番深思之后,当场拍板,答应向小珍妮敞开学校的大门。

  为此,珍妮全家欣喜若狂。为了感谢社会对不幸的小珍妮的接纳和关怀,也为了让珍妮永远不要忘记社会和家庭对她的珍爱呵护,于是就给晨晨起了“兰珍妮”这个寓意深长的名字——她虽然残疾了,但她仍是家庭和社会无比珍爱的女孩子。

  学校收下珍妮,就意味着收下了困难和挑战;收下她就意味着履行教书育人,使其成材的重担和义务。为此,年过半百的老校长表示:无论珍妮今后遇到多大困难和挫折,我们也决不放弃对她的帮助。

  为了便于珍妮学习,学校安排了极富爱心的孙守慧老师任她的班主任。第一次跟班主任见面,珍妮很紧张,她握着粉笔,用稚嫩的小手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上:“老师您好,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并给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用满含期待的目光瞅着老师。她的班主任孙老师说:“我至今还记得那双眼睛,我当时被那迫切、渴望的眼神震撼了,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打动老师的心呢?”

  班里来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同学们非常惊奇,因为他们要用口型与珍妮谈话,所以很不习惯。珍妮看到同学们在一起又说又笑,而自己又“听”不明白,心里真是苦恼极了。上课铃响了,她当然听不见。看到同学们往教室里跑,她也跟着跑,老师让同学们回答问题,她暗暗记住了老师说话时的口型和手势,轮到她时,只要老师的目光与她的目光一交汇,她马上明白老师是在叫她,会立即起立回答问题,上早操时,老师的口令她听不到,但她会参照前面同学的动作,和大家做得一样整齐!她最怕的事,就是老师上课时布置的家庭作业,有时一不留神,就漏过去了。有过一次教训后,她必定在每天放学前,再向老师或同学落实一遍作业的内容……

  珍妮面对的是常人无法理解和无法想像的困难,但她没有流泪,没有退却,她相信她迟早会用眼睛来适应这个对她来讲既亲切又陌生的班级和学校,用眼睛来了解老师和同学,用心灵来感受这个正常人的世界。

  珍妮太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了。她把所有的感激之情都汇入到比常人艰难得多的学习之中。学习汉语拼音成了珍妮首当其冲的难点,有些拼音能够看风发音部位,模仿起来还好办,但像g、k、h这样的舌根音,根本看不到喉舌的发音状态,真难为了小珍妮。她一遍一遍请老师示范,把手放在老师的喉头去感觉振动;她一遍一遍找同学们请教,口对口,眼对眼地练习。为了发“g”音,在家里珍妮只穿一件小短裤,站在卫生间里,含着水,仰着脖子,反复地练吐气,短裤都被水和汗湿透了。她整整这样练了两个星期,终于发出了“哥、哥”的呛水声。珍妮为发这个音呛了多少次水,费了多大劲,流了多少泪,恐怕只有她一个人心里清楚。

  在课堂上,她用眼“听”课,这本身就比一般的同学累,一节课四十分钟,有很多同学会忍不住说话,做做小动作,可珍妮却始终瞪着一双专注的大眼睛,不放过老师一丝一毫的举动,仔细揣磨老师的手势和口型,并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尽管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尽管用尽了全部的心思,可珍妮还是无法全部“读懂”她的老师和同学们。经常在课间休息时,珍妮一个人呆呆地坐在座位上,用一双茫然、焦急和羡慕的眼神儿,盯着身边的同学们:他们有的三三两两地在说笑,有的在唱着歌,有的在说悄悄话。珍妮怎么也搞不明白她们在说些什么,唱的是什么好听的曲子,因为声音早已离她远运河了,虽然她今天生活在这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但她听到了仍是一片可怕的寂静??那是荒漠一般的无助和焦渴啊!晚上回到家,她趴在妈妈的怀里抽啼着说:“我多想和同学们一起又说又笑呀!”于是,妈妈就给她讲起了海伦-凯勒的故事……

  众人送温暖

  为帮助珍妮战胜困难,克服自卑,茁壮成长,学校围绕她开展了一系列的帮教活动,她所在的班级开展了“我教珍妮一字词”“我与珍妮共成长”活动;学校少先队开展了“在爱的呵护中成长”队日活动;团市委组织了“圆我长城梦”活动,包括珍妮在内的十名身体有残疾的儿童在青年志愿者的陪伴下去北京浏览了长城。珍妮站在祖国的长城上,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

  就在珍妮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济南大学、济南师范学校的十几名大学生义务担当了珍妮的家教老师。这些学生,每天下课后骑自行车行20多里路,往返于兰家和学校之间。大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每一届都和珍妮结下了深深的友谊,许多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还经常来看望珍妮,将工作后第一月的工资,买了纪念品送给珍妮。珍妮这个曾一度充满绝望和泪水的家,如今充满了欢笑和温馨,又变成了一个幸福的家了。

  珍妮对待学习十分刻苦,锲而不舍,加之有那么多人在无私地关怀和帮助着她,学期结构时她的学习成绩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出乎意料的优秀??老师和同学们奔走相告:珍妮考了“双百!”在随后的三年中,珍妮的考试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三年级时竟考了全班唯一的“双百!”四年级开设了英语课,老师和同学都为珍妮捏着一把汗:一个连汉语发音都不准确的聋孩子,学英语不是天方夜谭吗?可是谁能料到,她不仅英语口试对答如流,闭卷考试照样100分!

  珍妮没有满足取得的这点成绩,也没有满足于只被别人关心和帮助,她要用她的爱心回报社会,回报老师和同学。珍妮特别体贴和尊敬老师,每次见到老师,都鞠躬问好。每次交作业或提问题后,总少不了一句“谢谢老师”。任课老师病了,她给老师带去咽喉片和感冒药,并嘱咐老师多喝水,俨然一位小大夫;清明节去英雄山扫墓,在崎岖的山路上,她站在陡峭处,挨个扶着同学们攀登;做值日的时候,她不怕脏、不怕累,拖地、擦玻璃、整理课桌,样样都是“好把式”;有的同学做错了事,她看到了就帮助他,让他改正错误,样子有点像老师;有的同学作业不能按时交,或不会做题,她还去给人家讲解,着急的样子,简直就像一位大姐姐;班里的黑板报,每期都是珍妮亲自设计,并带领同学们一齐完成,经常很晚才回家;有的同学生病耽误了课程,她会约着其它同学去给他神课;她的同位,是老师特意安排帮助珍妮的,她原先学习一般化,自从做了珍妮的同位后,受到珍妮那种自强不息精神的感染,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很快和珍妮一样,都成为班里学习、品德优秀的好学生。珍妮在老师、同学的日常交往中,展现的那种自信、活泼、热情、无私和善良,时时感动着他们,大家都从心里喜爱和佩服这个有志气的聋孩子。

  学校组织大合唱比赛,珍妮也积极参加。由于珍妮合唱时发音不准,影响了整个班级的名次。同学们不仅没有埋怨她,还为她能和大家一同参加比赛而高兴!晚上回到家里,珍妮沉思了许久,拿出日记本,记下了她的心声。她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心里很沉重。合唱时,同学们都大声地唱起来,可我,却呆呆地站在队里,不知唱什么才好。我伸长了脖子,眯着眼睛,还踮起了脚,看看指挥员的口型是什么样子,她口型唱什么,我就跟着唱,因为我耳朵听不见!真糟糕,指挥员唱得快了,我看不出唱的是什么,再加上我前面的同学档住了我的视线,我就不知道怎么唱了……唉,都怪我不好,影响了合唱的整齐,影响了集体,对不起同学们为练歌辛辛苦苦付出的那些汗水,我恨不得把耳聋病扔掉!痛痛快快听到优美的音乐啊!快乐地练出优美的嗓音啊!可是,就是做不到!唉,我以后怎么办啊!我真不想影响了同学们……我望着夜里的月亮,眼里充满悲哀的泪水……

  一个聋孩子,大家谁也没有在意她唱得如何,谁也没有责怪过她,而她却为自己深深地自责??只要全部将自己融入集体、用真心来爱她的老师和同学的人,才能有这样的自责!才能有这样的情操!

  爱心报社会

  从接受别人的帮助,到主动帮助别人,兰珍妮努力使自己的学生生活发生了重大转折。

  98年去北京领取宋庆龄奖学金,从北京回来后,在学校召开的“在爱的呵护中成长”主题大会上,珍妮把奖学金500元全部捐给了美丽湖小学的特困生陈玉同学!在珍妮的感染下,学校的老师们也自发地从工资中拿出2400元捐助了另外6名特困生。寒假一开始,珍妮就迫不及待地去郊区看望她的“手拉手”小伙伴陈玉同学,给陈玉带区域了许多学习和生活用品。春节前夕,珍妮又向父母提出要接陈玉来自己家玩玩,父母欣然同意。于是,陈玉来到了珍妮家中,一进门,珍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一盆温热的清水,仔细地浸泡陈玉把布满血口字的双手——那双手,是陈玉为了挣钱补贴家用,在课余时间捡垃圾时被寒风皲裂的。珍妮捧着这双同龄人的小手,看着上面斑斑伤痕,心疼地哭了,她默默地用护手霜小心地涂抹在这双小手上,然后,脱下自己身上的毛衣给陈玉穿上……陈玉看到城里有这么一个疼她、爱她的小姐姐,感动地流下了热泪,她握着珍妮的手说:“谢谢姐姐,谢谢姐姐。”今年3月份,珍妮被槐荫区农行聘为“名誉小行员”,农行还捐赠给珍妮1000元奖励。当珍妮从校长那里得知这个消息后,深情地对校长说:“我家生活已经很不错了,这笔钱就给陈玉吧,她太可怜了。”听到这不经意的一句话,校长感叹地说:“珍妮这孩子心地太善良、太纯真了,她总是首先想到的是别人!”

  99年教师节,学校有10名老教师即将退休。珍妮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回家创作了10幅儿童水墨画,央求父母把它们装裱好。教师节那天,在学习召开的“爱心回报”大会上,珍妮把这10幅画一幅一幅地献给了退休的教师,她对老师说:“老师,您们太辛苦了。现在您们退休了,我把我画的画送给您们,每幅画中我都画上了可爱的孩子,我愿这些画中的孩子,陪伴着老师安度晚年。”听到珍妮这发自肺腑、赤诚感人的话语,老师们激动的热泪盈眶,把小珍妮紧紧地抱在怀里……

  珍妮的优秀品德和爱心回报的事迹,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鼓励。连续二年,珍妮被授予市级思想品德优秀学生,1998年建队节,被团省委、省教委授予全省“十佳少先队员”。99年建队节又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

  珍妮以其特有的乐观和执着,以其真挚的感情和热心,赢得了老师、同学从心里对她的钦佩,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这个听不见声音的小姑娘会用心灵和他们沟通和交流,他们甚至觉得珍妮与他们并没有什么两样,而她那天使般的笑声,乐于助的风范以及对待困难的那种韧劲,时时激励着与她接触过的每个人。老师常对同学们说:“世上并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只要能像珍妮这样乐观、认真和顽强地对待我们的一生,对待我们应该做的每一件事,同学们都会成为祖国最优秀的接班人”。

  珍妮的耳朵听不见,但她的眼睛清澈明亮,她的心思也更是聪慧过人。她面前的那些微笑,那些关切的眼神,那些温暖的手,向她传递同时也在她心底唤起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大写的“爱”,最终她选择了属于自己的宣泄方式。早在三岁的时候,珍妮就能完整地画出许多水果和小孩,有时她想要吃苹果,当说不清楚的时候,就动手画一个苹果。可以说,最初的绘画是出于珍妮的切身需要,她用画代替她的语言,就逼着她画得准确、画得像、久而久之,竟练就了她准确的造型能力。她随时随地地在纸上画,在黑板上画,甚至冬天窗上结了冰霜,她也能在上面画出小人来。她的画稿,几年来积下十几摞,家里没地方放,就全都堆在床底下。她所写所画,都是作为一个饱受关怀、不兴而又十分幸运的聋姑娘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倾诉和宣泄。每到新年,她都要为老师、同学绘制许多自己创作的贺卡,真诚地献给她心爱的人们,这是珍妮表达爱的方式,也是一个聋孩子特有的心底世界呵!

  自1993年以来,珍妮在市少年宫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正规绘画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画技已让人称奇,能够随心所欲地用毛笔在宣纸上创作人物画,世界和她之间,开了一扇不同寻常的窗户。她的作品飘逸、童真、和祥,每一幅画都有一个故事,许多画中,还流露出她对声音的强烈渴望:她画吹笛子的牧童,看过的人会从画中听到悠扬的笛声;她画两个女孩在说悄悄话,看过的人会从画中听到她们的窃窃私语……九年来,兰珍妮的画作先后荣获中央电视台书画院“金丝猴杯——我的家园”全国儿童绘画大赛特等奖,二次荣获“中国少年儿童美术大赛”一等奖、山东省儿童绘画比赛三次一等奖等十八次奖励,被授予“济南十佳小画家”、“济南小名士”称号。

  一次,北京《中国校外教育》主编来济南,无意间从少年宫的橱窗里发现了珍妮的画,立即被那几幅出神入化的作品吸引,当即向珍妮约稿,该杂志自1998年第五期开始,连续8期用珍妮的画做了封面,开了该杂志创刊以来,单独为一个儿童连续出封面的首例!在听说小珍妮一直心存办画展的愿望后,山东省文物总店欣然决定,于99年元月上旬义务为珍妮圆了画展梦——观者如潮,人民争相目睹一个不寻常的失聪女孩儿奉献给社会的美丽画图,倾听珍妮用画讲述给大家的每一个故事。

  圆梦新世纪

  新世纪到来之际,兰珍妮有一个新的梦想,就是要义卖自己的绘画作品,用来捐助祖国西部贫苦地区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珍妮说:“我如今能上学,学到很多知识,我感到很幸福;我也想让祖国西部那些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的孩子也有学上,像我一样幸福!”珍妮的梦想在山东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和槐荫农行的帮助下实现了:2001年5月27日上午9时,珍妮在山东济南最大的广场——泉城广场,举办一个特殊的拍卖会,她将她亲手绘制的50幅国画作品进行现场义卖

  。拍卖会还不到一个小时,珍妮的作品就被众多市民抢购一空,共拍得2万7千余元。珍妮将其中的8千元,现场捐助了从山西、甘肃、陕西、内蒙请来的4名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小学学业;余款1万6千元全部捐助山东省希望工程!人们无不为这个聋孩子的助学壮举而惊叹——残疾的孩子,靠自己的自强不息、过硬的绘画本领,救助了祖国西部地区的贫苦学童!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佩服和敬重的呢?今年1月,联合国为表彰珍妮自强不息和为消除贫困所做出的特殊贡献,授予她“第六界国际儿童消除贫困奖”一等奖!

  兰珍妮的心灵之都一片阳光灿烂。她的世界是完整的,也是完美的,他立志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她要用她优秀的品德、优异的学习成绩和优美的绘画来回报祖国和社会,回报她的父母和所以关心帮助她的人。

  近年来,兰珍妮自强不息、爱心奉献的不平凡事迹,先后30余次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少年报〉、〈大众日报〉、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过,在广大青少年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齐鲁大地乃至全国青少年心中学习的楷模。

  (来源:华夏时报,作者:太阳星城爱心之旅特派记者宋体金、同影)

 

相关报道:山东聋人小画家和爱心记者当选“爱心专员” (2003-09-12 23:54:23)
相关专题:华夏爱心团爱心之旅
  打印稿件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