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北京应反思交通粗放发展模式 慎用“严管”政策

2003年10月14日 11:36

  中新网10月14日电 《瞭望》周刊发表文章写到,近日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市的机动车总量已经达到202万辆,而目前主要道路容纳机动车的能力只有100万辆左右,不足总数的一半,全市交通道路90%以上处于饱和或超饱和的状态。北京城市交通因此时常陷入大面积拥堵,引发了全市上上下下对交通问题的大讨论。

  现在,这场讨论的焦点很自然地落在日益猛增的机动车、特别是私车上。于是主张限车、尤其是限私车的呼声高涨,甚至有意见琢磨着通过严厉管制对私车使用念“紧箍咒”。

  文章指出,事实上,北京“堵车”难题不能简单定论为车多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北京近年来专注于“摊大饼”,从二环路一直修到六环路,城区范围越扩越大,似乎显得很壮观,但却没有改变多年来交通路网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不平衡状况。环路被迫承担南北向干道作用,车辆频繁进出环路,大大降低环路通畅。而且北京路网一直缺少从市中心通往四面八方的放射性线路,更是将车流一圈一圈堵在环路上。相关部门也缺乏总体协调,往往道路建设完工后,才发现存在着互不配套、自相矛盾的问题。

  可见,提高交通畅通,应该多反思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多在道路建设和管理上下功夫,而不是简单地在“限”和“禁”上打车的主意。

  文章还写到,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中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汽车产业是拉动内需的重要环节。自1998年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以来,汽车和房地产就被作为两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北京已从汽车的快速增长中尝到了甜头。今年1~8月,北京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一半是靠汽车销售来实现的,汽车销售拉动零售额增长近7个百分点。汽车产业所产生的链条效应更是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利润源。国际经济发展经验也表明,当汽车进入家庭后,大城市新的发展机遇期才能到来。

  文章最后总结指出,简单的“限”和“禁”不仅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利益,而且也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我们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不能像过去那样“按下葫芦起了瓢”,更不能搞“因噎废食”,必须在拉动消费和解决拥堵之间,找到适合中国经济发展要求的决策平衡点。洪荒时期的老祖宗夏禹已断定“堵”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今天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多琢磨一下“疏”的智慧。(夏南)

 
编辑:闻育旻

更多报道:中新财经
相关专题:北京调整车管政策解决行路难
  打印稿件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