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滚动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神舟神箭攻关之五:有害气体不能放入一丝一毫

2003年10月16日 07:52

  中新网10月16日电 题:防毒:有害气体不能放入一丝一毫

  ——中国神舟神箭研制的12大攻关奇迹之五

  作者:冯春萍

  2001年7月,夏日的巴丹吉林沙漠热浪滚滚。湛蓝的天空挂着朵朵白云,阳光倾泻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无遮无拦,呈现出西北荒原特有的景致。神舟飞船返回舱一次例行的综合空投试验正在这里进行,以进一步验证神舟飞船返回技术的可靠性。

  那一天,一架银白色的大型运输机将模拟飞船返回舱从高空抛下,只见返回舱上五彩缤纷的引导伞、减速伞、主伞相继打开,拉着返回舱徐徐飘落,伞花盛开在蓝天白云间甚是美丽,但试验人员却无心欣赏,此时,他们更关心试验数据。

  随着“咚”的一声闷响,飞船返回舱从空中落下,一股微黄的尘烟扬起。现场科技人员很快跑着围拢过去,仔细查看返回舱外表的撞击情况。接着按程序打开了返回舱舱门。就在这一瞬间,一股白烟从舱中逸出,近在门前站立着的人都闻到了一股刺鼻的怪味。“有点像燃放爆竹后的火药味儿”,一位参加试验的工作人员如是说。

  返回舱里怎么会有味?如果航天员在里面会有怎样的影响?这是一次偶然发现,有点意外。神舟一号、神舟二号都已成功地发射过了,并没有发现有这样的现象。后来一分析,正常发射飞船时,返回舱要在落地一段时间后才开舱,那时味道已散开了,也就没人太留意。而作试验不同,返回舱落地没一会儿就开了舱,弥漫在舱内的异味还没来得及飘走。

  怪味引来警觉。马上报告。上级有关部门得知消息后高度重视,指示成立专题组研究解决这一问题。

  经仔细检查后发现,返回舱舱内有害气体严重超标,其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这股怪味的存在非同小可,它对未来升空的航天员将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甚至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在飞船总指挥袁家军、总设计师戚发轫的亲自带领下,专题组立即着手投入紧张的战斗。飞船总体设计人员与有关系统人员投身其中,查设计方案、图纸,查工艺质量控制环节,希望通过一一排查,找出设计缺陷,截断有害气体来源。

  循着蛛丝马迹,疑点渐渐浮出水面。经过多次分析试验,科研人员认为“元凶”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火工品工作时向舱内泄漏的燃气,二是从舱内非金属材料中脱出的有害气体。原来,飞船返回舱内的火工品种类很多,这些火工品工作后产生的气体泄露到了返回舱内,舱是密封的,气味自然逸不出去。

  若是过去研制返回式卫星,不会遭遇这样的大麻烦,因为如果航天器内没有人,返回舱里即便有点什么气味,恐怕也就忽略不计了,不存在对人的生存环境的影响。有人与无人的巨大差别,在让设计与研制人员品尝到没有经验而付出惨重代价的苦涩滋味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研制工作中的技术难度之高与在这条路上跋涉的艰难。如何解决舱内的有害气体问题呢?

  改进火工品首当其冲。

  飞船上任何一点小小的改动,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要涉及许多环节以及不少研制单位,火工品的改进也是如此。对于返回舱内使用的几种主要火工品,研制人员进行了单项密封试验和整舱综合点火试验,之后组织有关专家对各种火工品的密封结构设计、垫圈选择和安装工艺等措施进行复查,全方位查找泄漏之谜。

  改进-生产-试验、再改进-再生产-再试验的过程必不可少。每改一次,都要经过地面试验验证改进效果,不行就再改,直到达标为止。

  但火工品的改进只能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却并不能做到彻底“排毒”。有效的“排毒疗法”还需双管齐下甚至多管齐下。

  戚发轫总师带领攻关组做了无数次的试验,想了各种各样的对策,最后还是用大禹治水的办法,先“疏”后“堵”,在飞船返回舱身上钻通一个个“神秘”的小孔,既能把有害气体排出舱外,消除隐患;又能保证舱外的气体流不进舱内来,保持密封。同时,他们还新研制了一个有害气体过滤器,做到了多重保险。

  就这样,对付有害气体的攻关战在不知不觉间打了两个年头。

  2003年5月,肆虐的“非典”疫情正在北京无情地蔓延,空气里似乎都弥漫着SARS病毒。这时,飞船研制者对飞船返回舱内里有害气体的严厉“打击”也到了最紧要的检验关头。5月中旬,又一次大型综合试验如期进行。检测数据表明,有害气体产生的源头已被彻底控制,神舟飞船返回舱内异味不复存在,两年的综合治理终于大见成效。

  飞船研制者为此有理由相信,当乘神舟巡天的中国航天员返回家园时,一定会带着舒展的笑容走出环境宜人的返回舱。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