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科教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为“神舟”五号忙碌的人:飞船里的航天员替身

2003年10月16日 21:41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前的几小时,几位飞船工程师最后一次进舱,检查阀门、按键、照明灯、仪表显示等是不是都能正常工作,以及座椅上的束缚带是否已放到合适位置。

  一一查看过后,他们郑重填写一张舱内状态确认单,确认后航天员方可进入飞船。

  这一笔是代表整个飞船系统所签,只有二三十岁的小伙子们心里的压力好大,但自豪感也在那一刻喷涌而出。

  2002年初,研制中的“神舟四号”飞船已经进入电测阶段了。与“神舟三号”相比,飞船返回舱内的手控功能、仪表显示功能都已日臻完善、健全,接近载人状态,因此需要有人进舱进行实际操作,看仪表、按键的位置安装是否合适,手控功能是否完备。

  年轻的技术员何宇、朱光辰、柯伦就这样被推举出来,并被冠以“飞船工程师”之称。

  何宇第一次进舱的时候,是跟在总装工人的身后,小心翼翼一点一点“挪”进去的。从轨道舱到返回舱,差不多有一层楼高,“楼道”窄窄的,里面布满了仪器设备,还有许多电缆连线。哪儿能踩,哪儿不能踩,下脚得相当讲究,而且手脚得协调,弄不好就损舱伤己。

  一次,何宇进舱时,脚下没踩好,身体顷刻间向下滑落。幸亏他手里抓着助力拉绳,才没撞到设备,但他自己的手脚还是都被划伤了。

  每次进到舱里,最难忍受的是密封舱内的环境——空气不流通、闷热、噪声干扰……如果是航天员进舱,会穿着可调控的航天服,不会感觉热;带着通讯头戴及抗噪耳塞,可阻断噪音。而“模拟航天员”什么装备也没有。

  平时进舱,他们穿的是普通工作服,但特定情况下,如要体验一下航天员穿着航天服进舱操作时的感觉,就得穿上航天压力服进舱。这种压力服分两层,一层特殊布料,一层橡胶,正常使用时,压力服内有通风管道,但调试是不加压的,“就跟身上裹了一件雨衣似的,冬天连毛衣毛裤都湿透。”何宇说。

  每次进舱测试的时间,少则1-2小时,多则5小时。感觉特别累,脑袋嗡嗡响,好久都缓不过劲来。

  何宇进舱时间最长的一次是5小时,那是一次人船联合测试,他陪一名航天员一同进去。

  那天早晨,他从起床后就没敢喝一滴水,当然更不敢吃一口东西,因为进舱后就不能出来了。

  进舱后,从发各种指令到走完一遍飞行程序。航天员不清楚的地方,他要一一解答;航天员找不到某个按键,他得帮助熟悉位置。航天员坐在座椅上,而他没有座椅,累了就蹲会儿,蹲累了就找块板坐一下,站是不可能的。

  当他们下午从舱内钻出时,整个人都快虚脱了。

  附:进舱工作记录

  2003.4.10 发现固定在舱壁上的几个脚限制器。跨度太大,穿着笨重宇航服的航天员腿打不了弯,一步跨不上去。建议调整。

  2003.5.11 把脚蹬子改为两个,不用时还可折叠收起,调整后效果理想。

  2003.6.21 测试手持仪表板的安装位置。发现被束缚在座椅上的航天员需发指令时,无法伸手就能够到仪表板。建议重新考虑仪表板位置。

  2003.8.19 第4次测试仪表板位置,理想。

  2003.9.25 检查飞船的内装饰层是否贴牢。(注:阻燃布,用类似尼龙拉扣的东西粘贴在舱壁上。如果没贴牢,翻了边,太空飞行时掉下来会满舱飞。那时候,束在座椅上的航天员无法起身去抓回这块“壁纸”,所以,这些事必须在地面处理妥当。)

  (来源:摘自纽约《侨报》,作者:王磊)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