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科教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本文繁体版

专家称三中全会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第三个里程碑

2003年10月22日 13:11

  中新网10月22日电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发表文章称,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梅永红认为,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是继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改革科学技术体制的决定》以及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之后,科技体制改革的第三个里程碑。

  在梅永红看来,这三个里程碑式的决定,前两次都是自下而上微观层面的改革,而这次的决定涉及面更大,更宏观,更深刻,影响面也更大。

  他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自下而上的微观的改革已经完成,而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有关科技工作的宏观调控、军民结合,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问题上实现了突破。这三个方面都是多年来困扰科技发展的重大体制性障碍,今后的若干年内若能在这三个问题上取得一些进展和突破,它带给中国科学界的发展将绝不只是未来几十年产生哪些成果,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哪些贡献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涉及到我们到底以什么样的姿态立足于世界,如何参与国际竞争的问题,“意义非常重大”。

  突破一:加强科技宏观调控。

  梅永红认为,宏观科技管理体制滞后,已成为制约科技发展的最主要障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技资源高度分散。二是科技资产利用率十分低下。三是科技积累效应低下。

  突破二: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战略举措。

  梅永红认为,科技体制改革,如果不能直面军民分割的现状,那么仍是一个不充分、不全面的改革。他说,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改革思路,是非常及时的,是一个战略性的改革举措。经济建设与国防安全是未来20年中国科技必须服务的两大任务,必须把这两个任务融合起来,统筹考虑。

  改革当前军民分割的科技体制已迫在眉睫。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军民结合的问题上,必须进一步推动加强国防军工生产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的体制,建立开放的环境和条件,保障各种有效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促进科技要素在军民之间的双向流动和转移。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要抓好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宏观控制,提高军民兼容程度,增强平战转换和国防动员能力,形成长期稳定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

  突破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

  “科教兴国战略”中的“科”不仅指自然科学,也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特别提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问题。

  梅永红说,在体制改革里谈这个问题,许多人会感到惊讶,而在中国,这个问题恰恰是出在体制上。我们原来把社会科学过分意识形态化,认为凡是社会科学都是意识形态,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中国的自然科学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这种移植在当时就带有一种非常功利的色彩。但在西方,自然科学与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是融为一体的。正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下,西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到了中国,情况发生了改变,引进的自然科学与中国本来的哲学、人文科学没有融为一体,成了一种非常孤立的体系,带来了很多问题,忽视了科学发展本身的人文性和自身的规律。

  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协调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的时代,无不伴随着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导引。今天,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都具有综合性质,如可持续发展问题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等,既是科技问题,也是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超出了自然科学技术能力的范围,必须综合运用各门自然科学、各种技术手段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去研究解决。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厚此薄彼。(浦树柔 戴廉)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