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科教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本文繁体版

教育界人士称三中全会提出教育体制改革重大创新

2003年10月22日 13:23

  中新网10月22日电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发表文章称,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许多人士认为这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

  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严继昌说,中国劳动人口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取决于教育培训体制的完善,这是构建一个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要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所谓“政府主导”就是要出台鼓励办学的政策和规范办学的法规。教育部在机构改革中应考虑成立“终身教育司”,以规范和指导各类继续教育活动。全国人大应考虑对继续教育立法,以利于从时间上和经济上保证从业人员培训活动的持续进行。同时,要用法律打破继续教育的垄断现象,鼓励社会各培训机构参与培训工作。

  教育培训应以质量取胜,这需要营造一个鼓励严肃办学、反对以降低培养标准招揽生源的氛围。当前成人学历教育出现的混乱局面,与不公平竞争有相当大的因果关系,不公平竞争只能造成培养质量下滑。教育行政部门在成人教育管理方面,既要考虑尊重每个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特别是自费生的学习权利,又要考虑建立有序的公平竞争环境,绝不能放任以盈利为目的不顾教育质量的办学行为。

  建立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满足全体国民受教育的需求,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足够和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系副主任康丽颖说,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教育的深刻影响集中体现在:资源的全球流动和重组,对教育机构的跨国设立、教育的竞争与合作提供了可能;资源配置的速度与标准,促进了全球网络教育的兴起以及国际学分、学位的互认;资源流动与配置的核心趋向,是人才培养与竞争的通用性和国际性。因而在保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建立适合国情的开放的国民教育体系是教育系统的首要任务。

  康丽颖认为,国民教育体系要具有国际竞争力。洛桑管理发展学院(IMD)2002年公布的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表明,现阶段制约中国竞争力提升的一大“软肋”,在于公共教育支出仍非常不足,国民素质总体不高,教育体系适应性不强,人才缺乏。因此努力提高国家竞争力,必须增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即建立分层次的以劳动力市场为平台的人力资源评估与监管体系;建立旨在促进区域均衡化的教育质量监控与信息服务体系;建立转移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保障体系;建立在岗和转岗人员多形式教育服务的社区就业能力培训体系。

  要建立富有弹性的学习制度。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以满足多数人同一的教育要求而获得规模和效益,其供应框架基于一个假设,即大工业的标准化社会赋予了人们趋同的发展需要。这种硬性的学习制度压抑着人们的多样化需要,也束缚了教育机构多样化的发展。弹性学习制度的特征是有弹性的课程系统、弹性的学生组合及学生工作系统、弹性的学习及管理系统、弹性的教学评价系统、弹性的学籍管理系统、支撑弹性教与学的技术系统、环境系统。形成这一制度安排是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周大平)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