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本文繁体版

图文:乌托邦?真理想?首家慈善互助超市现身苏州

2003年10月22日 20:20


(华夏时报图)

  编者按:“全国首家慈善互助超市现身苏州”的消息给我们带来了一缕温磬的春风。它告诉人们,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度里、在那些充满人情和爱心的地方,“天上掉馅饼”并非虚幻的奢望。

  苏州市平江区的弱势群体仅凭一张卡或一张困难户的证明,就可以从慈善互助超市里少付钱甚至不付钱,获取所需的物品而“打包走人”,可谓是坐享“天上掉馅饼”。这折射出当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处于“双轨驱动”的态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当地政府和群众没有忘记那些还需要提供帮助的对象。这则消息告诉人们,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释放爱心和获取爱心,都需要像“一家人慈善互助超市”这样的纽带和平台。

  愿天下穷富成为“一家人”,牵手同行,共享华夏物质和精神文明。

  天下会有免费的午餐吗?没有工作、经济困难、身患残疾……,只要凭着一张有关单位签发的有效证明,就可以到商店免费领取油盐米醋等日常用品,还能以比市面低很多倍的价格购买衣物、电器等更多的东西。昨日,记者在苏州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位于苏州市平江区园林一路上的“一家人超市”,据说是国内第一家慈善互助超市,于2003年5月创办,该超市不以盈利为目的,只要符合服务条件的人,就可以来到这里,凭证领取所需物品。

  不用花钱的超市

  超市里,一位顾客正在选择自己所需的物品,他的兜里也许没有一分钱,但没关系,他把东西装进篮子,走到前台结算,亮出一张卡,这张卡不是信用卡、储蓄卡或是消费卡,它是一张困难户证明卡,然后不付一分钱,就可以将东西“打包走人”。这样的情景决不是虚构的。

  昨日,在平江路街道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记者来到这家名叫“一家人”的小超市,这是专门为社会困难人群服务的慈善互助机构。记者看到,它就像一间24小时便利店,内部装修也很简单,店里货物品种简单,多是些食品、日常用品、普通的家用电器、平价衣物等物品。此时,一位在“购”物的女人嘴里念叨着计算数额,工作人员介绍说,她就是区里的特困户之一,凡是属于该辖区的低保户、大病困难者、困难残疾人、优抚对象、孤老、困难单亲家庭、下岗失业人员中的特困对象等社会困难人群,在领取到社区居委会发放的申领卡后,就可以每月到该超市选择金额在50元以内的物品,(这笔消费并不包括在低保的260元中),其中20元可选择食品,在金额用尽的情况下,还可以以市面定价25%至50%的价格购买店内的一件物品。

  据了解,超市里的所有物品都是由一些公司、单位及个人无偿捐赠的。他们通过超市服务热线联系,向超市捐赠物品,其中有工厂出产的新品,也有私人用过的旧货;新品经过登记、开具收据后,直接进入超市,旧货则经过分类消毒后才提供给人们选用。

  尚需解决的供求矛盾

  根据数据统计,平江区位于苏州古城中心,人口26.59万,其中低保对象771户1541人、残疾人3728人、优抚对象916人、重病特困、三无孤老等各类社会困难户1381人,是一个需帮扶人群较为集中的老城区。谈到“一家人超市”创办的初衷,平江残联的史先生充满骄傲地说,这种超市只有像苏州这样有经济基础的城市才能创办起来,改革开放以后,大部分的人富了,也有人还很穷,导致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何切实帮助这部分人群,以巩固社会稳定局面,政府与其高谈理论,不如做一些具体的工作,于是平江区党工委想到了这个点子,并由街道副主任鞠兰芳实施体现出来。

  “一家人超市”的创办者们因此对它都充满了期望,他们希望它能真正帮助那些困难的人们,甚至不惜为此失去一些既得的利益。鞠兰芳告诉记者,超市是完全没有收入,只有支出的,日常运作的资金全部由街道拨给,她们也只在街道领取很少的工资。甚至因为“一家人”所处的是苏州的黄金地段,曾经有位台湾的商人出价700万元购买这个仅几十平方米的铺位,但被拒绝了,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无非就是,这个地段属于该区的中心,而且交通方便,便于老弱病残来往。

  但即便这样,矛盾还是时时在发生着,正在鞠兰芳与记者交谈的时候,结算处响起了吵闹声,原来是一位前来领东西的年轻男子和工作人员发生了争执,吵闹声越来越大,原因是该男子执意要多领一瓶油,鞠兰芳无奈地说:“为了保证所有人都可以领到食品,按规定米和油等每次只能拿一包/瓶,‘一家人超市’提供的是无偿帮助,能够提供帮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但是有些人不理解,矛盾是有,(如何解决)这也是我们以后要做的事情”。

  “乌托邦”还是“真理想”

  据了解,“一家人超市”的创办,曾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称赞平江区街道此举具有无私的爱心,能够切实帮助那些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贫困的人群。但随着矛盾不断的产生和加深,有人对它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

  苏州市残联的陶建华一针见血地说,“这种超市最后的结果肯定是遭到淘汰,我读过有关这方面的英文资料,知道这种超市在美国早就出现过,当地的媒体评价它是‘养懒汉’的地方。”他分析说,“第一,超市是无条件无偿的提供帮助,一些有劳动能力的人也会来这里索取,就像刚才吵架的那位男子,他很年轻也很健康,完全可以通过劳动获取所需,所以它培养了一些人的惰性,不管怎样都有饭吃,就算不工作也行;其次,它服务的对象不应该包括特困户,而应该帮助一些老弱病残,真正没有劳动能力的人。”

  有人说,“一家人”的创办者太理想化了,他们是帮到了一些人,但同时并没能解决真正的问题,这其实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慈善机构,它建立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是否具有现实意义,还是值得商榷的。“一家人”的未来会怎样?只有等时间去验证了。

  (来源:《华夏时报》,作者:太阳星城爱心之旅特派记者)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