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科教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本文繁体版

“人格变态”不容忽视 专家吁增社会工作者干预

2003年11月19日 10:53

  中新网11月19日电 日前由媒体披露的几起变态杀人的恶性刑事案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中科院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尹文刚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指出,心理与社会是导致人格变态的两大因素。他建议中国应大大增加社会工作者的数量,并注意发挥心理工作者、教师和家庭的作用,以共筑全社会“反变态”大堤。

  尹教授分析指出,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因为社会分层和分配差异而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积怨有所上升,一些人的心理发生变化,甚至扭曲、变态。

  尹教授说,人格变态是变态心理的一种类型。变态心理亦称异常心理或病理心理,它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情感、行为、态度、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产生变态或接近变态,从而出现的各种心理和精神活动异常。

  “人为什么会变态呢?”尹教授说,心理和社会是导致变态的两大因素。统计数字表明,生活贫困者、社会底层百姓以及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犯罪率较高,这是因为他们长期处于一种受压抑、不平衡的状态中,极易使得内心矛盾激化。“这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需要从社会制度上去缓解。”

  尹教授说,有些人由于长期的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或者心理上受到强烈的刺激,就有可能出现人格异化,从而引发变态行为。“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变态人格并非精神病。从法律上讲,这两者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人格变态者必须对其行为承担责任。”

  尹教授还说,目前许多变态案件表现为性变态案件,一些连环杀手实际上就是性变态者,这提示我们要特别关注青少年的性教育。

  他说,“在这方面,家庭、学校和媒体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青少年正是性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身体的变化很敏感,对性方面有很强的好奇心。而现在是信息化时代,青少年往往早就掌握了收集信息的途径,我们成年人却经常低估孩子们在这方面的能力。现在的中学生,甚至包括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性方面的内容巳经懂得不少了,但我们的家长有时还不能正视性问题,没有正面的引导就免不了会出现异常行为。性变态都有个发展过程,早期预防非常重要,小学和中学阶段更是关键时期。”

  尹教授最后提醒媒体注意,在报道暴力、性犯罪等方面,一定不要过分渲染,因为从心理学分析,人是具有模仿心理的,尤其是未成年人。“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应该担当起疏导社会压力的责任,而不是相反。”他指出。(作者:黄少华、万兴亚)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