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台湾频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本文繁体版

海外学者指陈水扁为政治需要“挟民主以令人民”

2003年12月09日 10:19

  中新网12月9日电 台湾岛内近来为因应“大选”,政坛上出现比较纷乱的现象,有不少分析指出,陈水扁不断抛出的“公投”、“制宪”等“台独”言论的主要原因还是他为因应“大选”而使出的策略。今日的联合早报刊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郑永年的文章,对陈水扁的选战策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指出,陈水扁为其政治上的需要,使出了所谓“挟民主以令人民”的选战招数。

  文章指出,中国古代有“挟天子以令诸候”的故事,讲的是曹操为了在和其他诸侯的争权中取得合法性和人民的支持,就挟持天子,因为在当时人民的眼中,天子是政治合法性的象征。这个策略也就是今天陈水扁所用的“选举”策略。当然,这里已经没有了“天子”,取而代之的就是“民主”。

  文章指出,在台湾,“民主”已被“神圣化”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形成了一种可以称之为“民主原教旨主义”的意识形态。而其中把“民主”推向“神圣化”的主要因素就是“本土化”。

  文章分析指出,李登辉执政时期把国民党政权称之为外来政权,所有的政治权力现在都必须有本土派来掌握,所以2004年“大选”被像李登辉那样的激进“台独”政治人物称之为清除外来政权残余的一种政治运动。

  文章进一步指出,“本土化”运动不仅在台湾内部人为地制造出了所谓的族群冲突,而且也要制造出台湾和大陆之间的冲突。民进党政治人物从前是国民党的反对派,现在则拼命充当对大陆的反对派。但对“台独”人士来说,这种政治上的反对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制造一个不同的民族出来。

  文章说,台当局为了政治的需要,就必须在同一民族中间制造出一个“异族”来。所以,做什么都要和大陆对立起来。什么语言、文化都要不同,连“民族”也要不同。这就是台湾方面一系列“去中国化”动作背后的政治理性。并且台湾的政治人物则以搞族群分化而乐此不疲。

  文章分析指出,可能也是因为同样的因素,台湾的民众似乎也接受了基于本土化之上的所谓“民主原教旨主义”。这种局面就给“本土派”政治人物创造出了一种“挟民主以令人民”策略的条件。

  分析说,这个策略可说是百战百胜。现在,不仅民进党要使用这个策略,就连国民党和亲民党这些本来是反对“台独”的政党也不得不加入“本土化”的浪潮,以期分得一些政治利益,至少不被本土化的浪潮所吞没。

  但文章同时指出,对于台湾政治人物非常有用有效的这个策略并不见得符合台湾的长期、中期甚至是短期的利益。这一点,台湾的政治人物应当是非常清醒的,只不过是他们要把个人利益和党派利益置于台湾整体利益之上罢了。此外,考虑涉及到两岸关系问题,“挟民主以令人民”的策略更不可使用了。

 
编辑:秦欣
相关专题:2004台湾“大选”前奏响起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诚聘英才】-【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