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文娱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本文繁体版

葬礼挑战传统节庆心理 上海观众冷落《手机》

2004年01月02日 09:44

  岁末年初贺岁档电影不断。从《无间道3》《手机》《地下铁》到《玉观音》,警匪片、浪漫轻喜剧、黑色幽默,可谓类型多样。但记者从上海联合院线获悉,到目前为止,《手机》票房为250万元,与同样由冯小刚导演的《大腕》700多万元的票房相差悬殊;《地下铁》票房140万元,与同样出自王家卫之手的《天下无双》600万元的票房也有不少差距。今年贺岁片为什么票房不火?观众的口味是否变幻莫测?

  导演冯小刚日前在上海举行的《手机》首映式上称贺岁片没有固定程式,贺岁片的道路因此将越走越宽。张艺谋的《英雄》去年也曾作为贺岁片,有人由此认为只要是贺岁档期里的电影就是贺岁片,这种观点引起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质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指出,贺岁片作为一种电影的特别形态,应该有自己的特征和要素。

  “贺岁片”,顾名思义,首先是应该迎合观众辞旧迎新、希望喜庆吉利的心理。美国圣诞节时放映的很多圣诞电影都非常喜庆,通过奇迹发生来实现主人公的愿望,以给观众带来好心情。演过多部贺岁片的葛优也认为贺岁片应该具有比较单纯的喜剧风格。今年,冯小刚希望在以其特有的“冯式幽默”占据了近年国内贺岁片市场的基础上,来一点突破,于是《手机》中就融入了较多的文人趣味和黑色幽默。然而《手机》后半部分非但让观众笑不出来,还出现了葬礼,这对中国传统的节庆心理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是否成功,需要由票房收入来定。冯小刚自己也说,在北京的首映式上,观众的热情反应,只源自于他原来那些贺岁片打下的群众基础;如果他的贺岁片一开始就这么拍恐怕不会为观众所接受。

  贺岁片其实是一次银幕上的“春节晚会”,其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众多明星的捧场。香港的贺岁片就是众多明星堆砌起来的纯粹搞笑片,观众甚至可以不看演员演技,不看故事情节,只图一个热闹。

  同时,就贺岁片的创意而言,明星也不一定就局限于演艺圈内;体育、经济、科教,只要是当年的焦点人物,都可以在贺岁片中露一脸。当观众看到这些电视上经常出现的面孔在电影中出现的时候,其产生的喜剧效果可想而知。甚至有人建议,航天英雄杨利伟、篮球明星姚明等都可成为贺岁片的特邀嘉宾。此外,贺岁片虽然未必成为经典电影,但它们都要争取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或者一句台词。比如《甲方乙方》里的“打死我也不说”;《不见不散》里的“我又看见了”;《大腕》里的“补钙”;包括《手机》里的“审美疲劳”等等,这些都成了一段时间的流行语。让作品成为某种流行文化的制造者,也是贺岁片应该承载的功能。

  对于贺岁片来说,观众既定的心理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不是什么电影只要往贺岁档里装就是贺岁片,贺岁片应该有其特有的形态模式。创作者既不能背离它的基本规律,同时也需要在此基础上有一些新的创意。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李光一 张咏华

 
编辑:王艳红

相关报道:图:《手机》有望夺2003国产电影票房冠军 (2004-01-01 19:57:25)
          冯小刚《手机》进帐丰 剧中台词成“时髦”语言 (2003-12-24 20:22:57)
          《手机》上映六天惊见盗版 正版无奈提前上市 (2003-12-24 10:35:40)
          《手机》大热京城 首映周末票房超过《无间道Ⅲ》 (2003-12-23 15:19:41)
          新片缘起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诚聘英才】-【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