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科教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本文繁体版

直击今年考研 中国在扩招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2004年01月12日 13:13

  中新网1月12日电 据新华网广西频道报道,10日,是中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第一天,一位考生表示:“今年国家继续推行研究生扩招政策,经过几年的实践工作我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还不够,需要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进一步充实自己。”

  来自中国国家教育部的统计表明,2004年中国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人数达到创纪录的94.5万人,比2003年净增14.8万,其中应届毕业生报考人数为47.4万人,占报考总数的50.2%,拟录取人数为33万人。

  中国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不少企事业单位十分重视网罗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

  迫于就业压力而考研是大多数学生的心态,他们普遍认为,拥有国家承认的高学历也就意味着拥有了优于别人的竞争资本。广西大学的仫佬族学生罗绣文说:“本科生就业压力很大,硕士生却供不应求,我们班近一半同学走上了考研的道路。”

  让人担心的是,连续几年时间超过20%比例的扩招也带来不少问题。报考工商管理、法律、计算机、金融等实际操作性学科的考生数量庞大,报考哲学、历史、宗教、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的研究生却相对较少。

  学术功底同样让人担心。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历史学教授钱宗范说:“由于不少研究生抱着单纯就业的目的参加考试,他们的学术功底十分薄弱,一些学生甚至无法独立完成毕业论文。”

  扩招还给师资力量不足的高校带来了压力。一位深知内情的硕士导师抱怨:“以前是一位导师指导2-3名研究生,现在一些学校甚至发展到一位导师指导20-30名研究生,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下滑迫切需要重视。”

  关于研究生扩招和教学质量下滑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及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2003年底,青岛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取消了13名近3年没有科研课题、没有带学生的研究生导师资格。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需要提高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在社会中的比重,增强民族竞争力。报考过程中的冷热不均问题,可以通过市场自发调节,但必须注重进一步改革考试制度、降低报考门槛、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

  2002年,中国改变了研究生入学考试需要单位介绍信的做法,2003年,入学考试内容也由过去的5门课程缩减到4门,把专业课留给学校面试时考察。这种转变与中国正在倡导的尊重公民的受教育权、以人为本密切相关,同时赋予了学校和导师更多的招生自主权,让导师选择更适合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才进行专门培养。

  近年来,不少高校开始尝试对培养体制进行改革,邀请校外专家担任导师、严格学术风气、推行毕业论文匿名评审制成为重要手段。

  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梁宏说:“高校在经济、法律、化学等理论和实际操作都很强的学科领域,引入社会权威专家为导师,同时尝试跨地域跨学科联合培养的方式,有助于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研究生培养‘近亲繁殖’、理论强实践弱的情况,推动研究生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也在推动着改革的实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正在严格学术规范,制定在校学生学位论文上网公开评价的方案,以遏制论文抄袭现象。一些高校对抄袭论文者处以终身取消学位评定资格的制裁。

 
编辑:宋方灿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诚聘英才】-【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