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滚动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北京日报:央视春晚,给个理由让人接受你

2004年02月01日 17:19

  □解玺璋

  自1983年起,中央电视台每年都花很大力气举办春节联欢晚会,至今已有22个年头了。真像很多人所说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中国人吃饺子、放鞭炮、拜大年之外,必不可少的新年俗了。除夕之夜,家人团聚,春晚就是这台以“亲情”为主题的人生活剧的背景,它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一年中最难忘的这个不眠之夜的一部分。

  或者是爱之深而责之切吧,虽说每年的春晚都会招致一些观众的批评,甚至是很尖锐的批评,但今年春晚似乎更让观众感到失望。记者在春晚落幕后的第一时间给几个朋友打了电话,大家都对当晚的节目表示不敢恭维,个别激愤之人甚至认为,这是自有春晚以来最差的一场演出,影响了数亿人的心情。

  有一组数字或许可以说明一点问题:

  来自新浪的消息,选出你喜爱的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截止到1月28日上午,有54052人参加投票,前10名依次为:

  1、歌组合:A《温暖》(演唱:赵薇、阿杜)、B《龙拳》(演唱:周杰伦、表演:李菲)、C《外面的世界》(演唱:齐秦、莫文蔚)23009人42.54%

  2、小品《送水工》(表演:赵本山、范伟、高秀敏)21754人40.22%

  3、杂技《软钢丝》(表演:张帆)14743人27.26%

  4、小品《兄弟》(表演:黄宏、程煜)9568人17.69%

  5、相声《让一让,生活真美好》(表演:冯巩、刘金山、李志强、周涛、朱军)7982人14.76%

  6、音乐剧《阳光健身房》(演唱:林依轮、马跃、蒋勤勤、谢雨欣)7555人13.97%

  7、群口相声《十二生肖大拜年》6548人12.11%

  8、歌组合《动物演唱会》6504人12.02%

  9、小品《讲故事》(表演:严顺开、洪剑涛、小叮当)6343人11.73%

  10、踢踏舞“舞之魂”(表演:爱尔兰舞之魂舞蹈团)5693人10.53%

  值得注意的是,在节目的前10中,没有一个原创歌舞节目,也没有一首新歌。被总导演袁德旺看好的那首《老王》,排在第23名,汤灿演唱的那首《情系人民》,排在第35名。另有一首在演出前被导演力保的《天下父母心》,也屈尊第13名。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观众是非常通情达理的,他们总是试图寻找到可以说服自己接受春晚这个现实的理由。说得最多的,就是众口难调。一位观众说:“春节晚会的令人失望,也不足为怪。它就好比一桌供全国人民享用的年夜大餐,为了让大家都吃好,就必须每种特色菜各上一盘,如果整台晚会有一个让你满意的节目,那么你就在这桌全国人民共享的年夜大餐上享用到了美味,我看就应该知足了。”还有人说,现在传媒越来越发达,观众可以选择的节目越来越多,口味也越来越高,所以才会觉得春晚越办越“差”,真是难为现在的导演和演员了!

  然而,观众的善良不应该成为春晚故步自封,回避问题的理由。比如歌和舞,观众意见比较多的是,逢歌必舞,有没有这个必要?看似很煽情,营造了现场气氛,其实呢?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过后,给观众留不下任何印象,只留下混乱的印象。再有,几首新歌,像《老王》、《情系人民》、《天下父母心》等,从词到曲,都写得过于空洞和抽象,不具体,不亲切,不感人。一个观众说的好:“《老王》唱得是哪里的基层干部?城市人不熟悉,农村人也很陌生。”不是不能唱颂歌,但艺术的辩证法还是要讲一点,要相信典型化的个别比抽象化的一般更能打动观众,要真正懂得树木和森林、一滴水和大海、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不要简单化和形而上学。

  对于小品和相声,观众意见比较多的是,第一,脱离生活,有人认为,这是春晚“最不可原谅的缺陷”。比如《好人不打折》,一条围巾扯上了做人原则;《外乡打工人》该结束时硬加上个装烟丝的情节;《兄弟》则一定要让两个生活环境极不相同的人成为异姓兄弟,都显得极为牵强,生拉硬扯,拼凑情节,缺少说服力。呼声最高的小品《送水工》也有这个问题,情节禁不起推敲:一个下岗女工,就靠自己缝补衣裳,能不能供养一个孩子出国留学?做母亲的为了圆谎,居然在孩子就要踏进家门的前一刻,才临时拉夫,“租”了一个老伴。这样的情节设置、矛盾冲突的安排,都显得非常虚假,使得小品离开生活越来越远,也很难给观众留下值得回味的东西。

  第二是格调不高,有些无聊,而且是把无聊当有趣。有人总结了今年小品的三假:假爹、假妈、假兄弟。误会是喜剧小品常用的手段,但有时过于牵强附会,就给人刻意为之的感觉。尤其是将笑料和包袱都放在这些事情上或乡下人的身上,更让观众觉得,晚会对人们缺少一种必要的尊重。这里有一点误会,办晚会的人可能觉得,这样就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了。其实不是。有人喜欢争论春晚或雅或俗的问题,然而,央视春晚不是雅俗可以涵盖的东西,它的标准是很奇怪的,既不考虑老百姓的口味,也不完全是艺术评判。比如它取消了杨少华父子的相声《父子贺岁》,绝不是因为它俗,或者说庸俗,在这方面,《送水工》和它只有五十步百步之别,何以《送水工》可以上,而《父子贺岁》就必须下呢?这正是央视标准的两难之处。

  最后说到晚会的形式问题,有观众说:“喜庆得有些做作,灿烂得太过扎眼。”这是很中肯的批评。也有人说,红得没有太大创意,红得让人有点“审美疲劳”。话不同,意思一样。这台晚会确实给人一种“只能靠华丽的服饰和灿烂的舞台来装点”的印象。一位观众看得很仔细,他说:“按照中国民间审美传统,红色肯定是主题,但夹杂太多的粉红和黄色以及其他一些不太明亮的颜色,就像开杂货铺。而舞台上层的两个大屏幕因为离观众太远,成了一个装饰品。”这就是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的道理,这也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艺术的辩证法。多并不就是好,道理简单,真正落实却不容易,或者真是当局者迷!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诚聘英才】-【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