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公主的结局,大家只知道公主与王子的幸福,至于后母的下场又怎样呢?公主邀请后母到自己的婚宴,然后迫后母穿着用火烧红了的铁鞋跳舞,直至痛死,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原装版结局;然而,当狄士尼将这故事“合家欢”化后,后母结局的残忍程度亦不逊于原装版:七个天眞可爱的小矮人将后母赶落山崖下——还不止,七人还要合力将巨型石头推落山下,来一招落井下石……,当全场小朋友高兴地拍手欢呼时,其可怖程度可想而知。细心回忆一下,我们从小到大看的卡通与童话中,有多少不是以暴力解决问题呢?故此,今时今日有不少有识之士仍对“以暴易暴”、“治乱世用重刑”深信不疑。或者,换另一角度说,我们长大以后,都嫌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太一厢情愿了。
除了童话卡通,港产片从功夫片、英雄片到“蛊惑仔”,都被指责过度渲染暴力,当“暴力”遇上“美学”,是不是一定会产生出美化的效果?徐克早期所执导的《第一类型危险》因被认为是“渲染暴力”,而一度遭到禁演;陈果的《香港制造》和《去年烟花特别多》同样有不少如儿子斩去父亲的手、乘客将不良学生从巴士抛出街外的场面,然而,当我观看这些影片时,感到的并非“暴力的美学”,反而是行动结果的恐怖及行为动机的荒诞。类似的感觉,在阅读澳门寂然的小说《回力球》和《月黑风高》时也出现过,由于小说叙事方式的独特,我们难以投入施暴者或被害者的角色当中,只有在不同的视角中反复思考暴力行为背后的问题。淡化了张力,却加强了思考。
如果细心观察小孩在打架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动手的一刻,他们都会扮演成一个或一类具强大杀伤力的角色。心理剧鼻祖莫雷诺在其著名的“角色理论”中指出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扮演者,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主宰了他的行为。或者,我们不可以阻止孩子去扮演角色,问题是在家庭和现时敎育体制中,我们可以用甚么方法,让小孩像阅读寂然小说一样去反思自己喜爱扮演的角色?
来源:澳门日报 作者:踱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