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不能承受之重:走出"为低而低"的片面和虚妄(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低碳不能承受之重:走出"为低而低"的片面和虚妄(2)

2010年06月30日 13: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尽管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都希望中国在抗击气候变暖和污染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但就现阶段的中国而言还存在很多问题——仍有几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且在很多方面,从贸易到安全,与国际社会都有分歧。

  尽管中国正在成为绿色制造业的领军者,但它一般是利用高碳矿物燃料生产出这些产品的。北京的非政府环保组织——公共与环境事务研究中心创立者、主任马军说:“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用煤发电,来生产节能灯。”

  除了对地方和跨国污染者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最大的问题是,中国为在绿色技术领域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巨大努力能否使其向绿色创新跳跃式前进,还是使其仅仅成为世界的涡轮机工厂。尽管中国生产太阳能电池板,但是产品的90%用于出口,而非用于国内。

  回头看,“低碳经济”发展受追捧的轨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如光伏发电、风电等新能源的跃进;二是围绕相关市场,争议颇多的CSS、碳税、碳货币、CDM等碳交易问题。

  一边是持续不减的投资热情,一边是产业风险“警钟”长鸣。在4月17日~18日举行的首届宏观经济形势与企业发展战略论坛上,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锭明批评时下“到处都提出要建新能源基地”的盲目行为。

  2009年中国首超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投资国,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等领域的投资额高达346亿美元,差不多是同期美国投资的近两倍。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近20个省颁布了新能源促进计划,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其中包括上海、深圳、成都、苏州一批大型和特大型性城市。

  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产能并非真的过剩,而是国内对于新能源的需求没有得到释放。”

  尽管命题真伪的讨论此起彼伏,更多的专家也不得不承认,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狂热投资的背后是新能源产业链低水平、低技术门槛环节的重复建设。

  近期国务院强调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和金融政策等进行抑制实质业务的低碳经济、新能源概念炒作,要求严格资本市场融资审核程序,对新能源部分子行业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严格控制。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认为,“跟风”问题还是需要警觉,国家应该及时地发出预警信息,但发展还是应该依赖于市场的竞争。

  气候变化环境问题,发展问题,也同样是政治问题,在发达国家主导的、重新分配环境资源的过程中,中国无疑是发展中国家减排压力最大的国家。似乎这种首当其冲的压力让许多方面变了形,走了样。

  与责任相伴还有无奈,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注册国,中国在CERs(碳减排量核证)交易市场,却没有定价权。中国在碳交易领域似乎也不排除面临着与鞋子、服装、钢铁等产业同样的命运,沦为全球碳交易产业链最低端的制造商,靠赚取生产加工费度日,交易环节产生的高额利润被西方买家获取。

  虽然从2008年开始,中国相继成立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迈出了构建碳交易市场的第一步。不过,目前这些交易所只能进行节能减排技术转让,尚不能进行CERs转让。

  总体而言,中国目前在碳交易标准建立、人员储备、法律、技术等各个环节都处于初始阶段,展望碳交易的美好未来,在众多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作用下,中国碳交易前景还不清晰,中国碳转型道路还面临着长路要走。

  不可否认,不容回避,低碳不是浮躁的概念,而是真实的未来。在持续宣扬“低碳行动”的时刻,科学的规划和冷静的思考必不可少。

  我们呼吁,为完善低碳模式不断创造坚实的发展基础,保证节能减排的全面发展,才能尽量避免在探索过程中“为低而低”的片面和虚妄,真正为一场低碳持久战不断供应给养与动力。(张艳)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