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为何频现危机边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中国水资源为何频现危机边缘

2010年08月06日 11:1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松花江苯泄漏到广东北江镉污染,从滇池水葫芦疯长到太湖蓝藻泛滥,尽管一桩又一桩的无情事实在不断挑战着我国本已脆弱的水环境能力,但这些局部而片段的现象并没有让我们完整认识水污染的严重而残酷。

  2日,江西赣州信丰县发生一起化学危险品泄漏事故,一装载20吨的浓盐酸槽罐车发生严重泄漏,导致附近居民饮用水源被污染。

  从松花江苯泄漏到广东北江镉污染,从滇池水葫芦疯长到太湖蓝藻泛滥,尽管一桩又一桩的无情事实在不断挑战着我国本已脆弱的水环境能力,但这些局部而片段的现象并没有让我们完整认识水污染的严重而残酷,而只有打开中国水系的平面地图,几乎处于危机边缘的水污染生态才能裸露无遗。

  这些年来,中国每年有超过7000起大大小小的水污染事件暴发,很多事件都被地方政府压下来。水污染危害一步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质量,影响到人类的饮水安全,影响到人类的生活环境。“经济越发达水越黑”出自海口环保局副局长之口,从这句话不仅可以看到水污染严重性和普遍性,更能看出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所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成了最热议的话题。

  据《中国环境报》报道,地处湖南省临武县三合乡有个名为甘溪坪的村庄,村庄不仅山环水绕,物产丰富,是当地人眼中的风水宝地,而且具有鲜明的明清建筑特色,在湘南地区已不多见。这样宜居宜游的村落,却逼走了甘溪坪人。实际上,是上游地区长期非法采矿造成的一系列环境、生态灾难,逼走了甘溪坪人。非法采矿的废水污染河流,村民饮水困难;尾矿砂吞噬农田,田地荒芜;尾矿砂使河床淤积抬高,行洪存在隐患。村庄为洪水让路,实属无奈。

  突发事件的背后

  这样的报道已经屡见不鲜,这就在上月28日,吉林省吉林市城区内的松花江江面漂浮着一些蓝色的化学原料桶。同一天,吉林市区部分区域出现停水。恐慌情绪在松花江沿线迅速蔓延。

  位于吉林市永吉县经济开发区的新亚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和吉林众鑫集团库房被洪水冲毁,致使约7000只原料桶冲入温德河,随后汇入松花江。部分桶内装有三甲基一氯硅烷、六甲基二硅氮烷等物质。

  环保部门沿松花江紧急增设7个监测断面。据中共吉林省委主办的中国吉林网报道,六甲基二硅氧烷等特征污染物有微量检出,但其他常规监测指标未见异常,说明这一事件“对松花江水质影响极微”。六甲基二硅氧烷是六甲基二硅氮烷遇水分解的产物。从事发地吉林市,到数百公里之外、位于松花江下游的哈尔滨市,都有市民抢购桶装饮用水和瓶装矿泉水。

  此情此景,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近5年前震惊中外的一起特大水污染事故。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5人死亡,约100吨含苯化合物流入松花江,并在10天后抵达哈尔滨,部分市民无法使用自来水。

  目前看来,化学原料桶流入松花江,未对江水构成严重威胁。但专家指出,这一事件仍然暴露出中国预防和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体系的诸多漏洞。

  无独有偶,全球500强企业紫金矿业此前刚刚发生泄漏事故,9100立方米酸性含铜污水排入福建上杭县汀江,致使下游数百万斤鱼类死亡。此后,其旗下紫金山铜矿再次渗漏,溢出污水约500立方米,而且污水中含有可能致癌的物质。水污染面积急剧扩大,已经从福建省蔓延至广东省。广东省环保厅向福建省环保厅发出紧急公函称,在汀江下游的广东梅州市水域水污染物呈明显上升趋势。梅州市韩江青溪电站水体铜含量增加到每升0.0233毫克,超出渔业水质标准,且铜含量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已出现部分鱼种死亡。

  随后,环保部监察局工作人员再次进驻上杭县,检查汀江污染治理情况,并协调福建和广东两省的跨界治污。

  从紫金矿业的这次污染事件中不难看出,相关制度就像纸糊的,一戳就破。我们有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选择了隐瞒不报;我们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有《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但就是挡不住成群结队的退休官员到紫金掘金;还有,多年来环保部不断地给紫金矿业发黄牌,可它就能够闯过一道又一道关。

  事件是突发的,但问题却是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

  先污染再治理的悲剧

  8月2日,关于滇池治理的云南省、昆明市联席会议公布,2006年至2010年5年间,云南全省已对滇池治理投入115亿元人民币,滇池水质虽仍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但水质总体保持了稳定,部分污染指标略有下降。

  昆明市副市长王道兴在联席会议上介绍,滇池治理“十二五”期间,预计还将投入300亿元治理资金,目标是要使滇池休养生息。

  同样,在云南省大理州,州长何金平日前表示:“洱海全部恢复一类水质至少还需要投入30亿元。”当地政府近10年来虽然已投入近30亿元治理洱海,但水质恢复为一类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洱海边缘不断涌现的污染现象日益严重,洱海水质不断下降,当地的渔业生产遭受重大挫折。1996年和2003年,由于严重的水污染,洱海两次暴发蓝藻。

  蓝藻暴发,进一步恶化了洱海的污染情况,洱海水质一度达到三类以下劣质水,洱海区域内的土著鱼类遭遇生存危机,甚至有的鱼类至今没有恢复生长,整个洱海的水生态系统遭受重大损失。

  为了恢复洱海水质,当地政府加大整治力度,并对洱海进行封海禁捕。据何金平介绍,近10年来,当地政府已经投入了近30亿元资金进行洱海生态系统的恢复,洱海水质得到持续稳定的改善,已成为中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据统计,今年1至6月,洱海水质有4个月保持在二类,两个月保持在三类。“8月1日举行的洱海开海节已成功举办了8届,每年近1万吨的捕捞量从另一个层面也证明了洱海水污染治理的成效。”

  但何金平也坦言,“洱海要恢复一类水质,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据他透露,整个大理、洱海流域的生态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需要洱海还原到清澈见底,至少还需要30亿元左右的投入。

  这样的治污消息听起来挺好,但仔细想想,300亿、30亿……昆明市去年的财政收入也才200多亿,先污染后治理的事,实在划不来也让人高兴不起来。

  减排、转型带来洁净水源

  据有关调查显示,由于各地、各部门、相关企业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污染减排在改善我国水环境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2005-2010年上半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和地表水国控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均呈下降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七大水系水质均有所改善。

  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大措施促进改善环境质量及稳步发挥综合效益。以污水处理厂建设为例,自2006年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污水处理厂的热潮,投入资金之巨大、建设速度之迅速前所未有,污水处理量和处理规模迅速增长,一些省份实现了污水处理厂县级全覆盖。据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城镇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1993座,总处理能力已超过1亿立方米/日,与“十五”末期相比分别增长了1.2倍和75%,实现了污水处理能力的巨大突破。没有这些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有效运行,要想改善我国的水质环境状况是不可能的。

  污染减排的“硬杠杠”,不仅直接对水质的改善发挥重大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一系列治水长效机制,对今后长期的水环境整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太湖暴发蓝藻的3个月后,江苏省政府强制关闭沿河流域1000多家化学工厂,更重要的是,生态补偿机制也开始真正建立起来。为了解决跨界水污染问题,江苏省和邻近的山东、安徽、浙江等省份签订了共同防治河流污染问题的协议:如果上游地区发生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下游地区有权要求责任地区关闭污染源企业并向责任地区提出生态补偿要求。在“让湖泊休养生息”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后,太湖环湖河流近两年来水质实现了明显好转。自2009年太湖环湖河流一举从中度污染转为轻度污染后,2010年上半年,太湖环湖河流水质亦略好于上年同期。

  在水污染控制方面,近年来“区域限批”、“流域限批”也被看作是重要的手段。各地对未完成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都要实行限批。另外,环保部门还要求,凡是向河流排放有毒有害、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直接大量排放工业废水的项目,一律停止审批。对现有化工石化等园区、基地和项目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建立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2010年起,对河流环境敏感区域和枯水期等敏感时段,全面实行更为严格的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记者曹婧逸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