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小型电动汽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小型电动汽车

2010年08月09日 09:32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有人质疑把电动汽车作为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决策,认为电动汽车不能有效解决二氧化碳和污染气体的排放问题。其实不然。当煤电比例降至65%时,电动车能实现30%的碳减排

  煤电比例逐年降低,电动汽车可有效解决间接碳排放

  最近有人提出,鉴于目前我国以煤电为主的电力结构,电动汽车不能有效解决二氧化碳和污染气体的排放问题,从而质疑把电动汽车作为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决策,其实不然。

  第一,发展电动汽车是我国应对石油短缺严峻挑战的战略抉择。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若2020年我国轿车保有量达1.2亿辆,20%是小型电动汽车,每年可节省汽油约2300万吨,相当于近1亿吨原油提炼的汽油产量。因此,电动汽车的普及将对中国能源安全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发展电动汽车是解决我国大中城市空气严重污染的根本途径。传统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已占大城市空气污染物的70%—80%,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第三,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煤电比例逐年减少,可以有效解决电动汽车间接碳排放的问题。当前,我国煤电约占发电总量80%。据研究,当煤电比例占87%时,电动汽车和传统汽油车的碳排放已经达到平衡点;当煤电比例降至65%时,和传统汽车相比,电动车会实现30%的碳减排。

  技术、市场条件等决定发展电动汽车应以小型车为突破口

  发展电动汽车的合理路径是什么?应以小型车为突破口,因为它是技术可支撑、政府贴得起、百姓买得起、市场需求大的现实选择。

  在研发方面,我国已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奇瑞、比亚迪研发的小型电动汽车,市内一次续航里程可达100公里,已能满足代步交通的需求;有的还可装备极小排量燃油发电机,能提供补充电力,行驶更长里程,已初步具备产业化条件。

  从大众消费层面讲,现阶段电动汽车技术和成本都更支撑小型车的发展。电池成本、容量和充电条件的限制是阻碍电动汽车进入市场的关键因素。小型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只是中型车的一半,量产后的价格还会降低30%以上,且运行成本仅为同级别燃油车的1/3甚至更低,因此在技术和市场上更有可行性。

  小型电动汽车比较容易解决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诸多难题。它可用220伏民用电,在家中或停车场使用充电桩充电,慢充时的功率只相当于一台家用空调,充电桩的成本仅为千元。我国每天有9亿多度的夜间低谷电,可供数千万辆小型电动汽车充电,还能减少建设调峰电站的大笔投资。

  本土市场潜力巨大,也是发展小型电动汽车的一张“王牌”。中小城市被视为“汽车企业决战未来的主战场”。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及中小城镇也正爆发出惊人的购买力,小型电动汽车兼具经济性与方便性,更能满足这些消费群体的需求。

  推进小型电动汽车产业化,政府须采用财税政策加以扶持和引导

  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小型电动汽车产业化成败的关键,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第一,明确发展重点,坚持标准和基础设施先行。政府要抓紧电动汽车发展规划,把发展小型电动车放在优先位置,作为汽车产业转型的重点予以支持;要采取有力措施,合理布局和分工,加快产业链形成,扭转当前电动车发展的无序状态,防止出现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局面;防止以发展电动汽车之名进行传统汽车生产的重复建设;要抓紧具有电动汽车特色的电动车标准和充电设施标准的制定,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为小型电动车进入市场创造条件。

  第二,推行绿色补贴和税费制度,大力推动小型电动汽车发展。我国普遍存在“住大房、乘大车、吃大餐”的消费观念,有悖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许多发达国家并非如此,小型车在欧洲和日本非常普遍,日本1升排量以下的微型车占轿车保有量的40%以上,2008年新车销量排行前十强中的六款为微型车。我国应借鉴日本的小四轮车法,出台支持小型电动车发展的政策,增加对小型电动汽车补贴和免税优惠,并通过提高大、中型燃油车相关税费,平衡税收。各级政府应将小型电动汽车列入政府采购清单,带头使用,发挥表率和导向作用。

  第三,加强科技投入,力求重大技术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很难通过引进获得,须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还不到发达国家政府或大公司一年的投入。我国应大幅度增加投入,加强动力电池的基础科学和竞争前技术的研发,寻求原始创新的突破。引导建立产学研联盟,分工协作,统一部署,加快电动汽车产业链中薄弱环节的研发。采取实际措施,加快电动汽车和充电设施的标准研究,坚持标准优先,防止浪费,保障安全。(作者:徐冠华为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陈清泰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