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大火污染有多重?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俄罗斯大火污染有多重?

2010年08月17日 15:55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新闻眼

  俄罗斯大火严重污染大气

  在森林大火逼近莫斯科的几天里,市内空气污染指数已到达一个“临界水平”,1050万莫斯科居民被建议尽量避免外出,莫斯科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大约为安全水平的507倍。一些医生警告,若无防范措施,居民在户外活动几个小时受到的危害相当于抽40根香烟。而鸟类对空气污染尤为敏感,持续多日的烟雾已致死或致病大量野生或家养鸟类。根据环保单位的检测,莫斯科空气污染的程度已超出正常值3倍。本期将从火灾对大气的污染、对人体有何伤害等方面进行解读。

  泥炭火灾导致大火难以扑灭?

  在俄罗斯官方看来,这场森林火灾之所以很难扑灭,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俄罗斯遭遇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另外,特殊的泥炭地环境也增加了扑火的难度。

  -泥炭火灾定义

  在泥炭沼上产生的火灾称为泥炭火灾。泥炭是古代低温、湿地的植物被埋在地下,经过数千万年堆积形成的一种易燃物质,燃点非常低。当空气中的温度超过燃点,湿度又很低时,泥炭地会从地表层以下开始自燃。生态学者指出,即使消防员把泥炭地地表的火源扑灭,地下仍会有无焰燃烧继续进行。

  -背景形成

  泥炭是沼泽在形成过程中的产物,也是沼泽地形的特征之一。泥炭的主要来源是泥炭苔或泥炭藓,其他有机物质如死去的沼泽植物或动物的尸体,也是泥炭地的形成来源。这些物质沉积在沼泽底部,由于潮湿与偏酸性的环境而无法完全腐败分解,因而形成泥炭层。在适当的环境下,泥炭可以进一步地转变成煤炭(无烟炭)。

  -危害及后果

  夏季森林发生火灾时就可能蔓延到有森林生长的泥炭沼上。泥炭沼燃烧时会释放出贮存了若干个地质时代的二氧化碳。火灾会持续数月或数年,炭的损失量极为庞大。

  以俄罗斯大火为例,有专家分析,这次大火也许将加速全球变暖,北极的冰川会融化得更快,甚至会威胁整个欧洲的空气质量,让一些身体状况欠佳的老年人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火灾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

  在人们眼中,火灾造成的只是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火灾燃烧时产生的浓烟及有毒气体往往被忽视。事实上,火灾也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而火灾则是一种失去控制的燃烧现象。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浓烟和烟尘,其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其他有毒气体。尤其是化工产品或有机化合物的燃烧,释放出的气体中有许多剧毒物质飘散在空中,损害人的健康,并给大气环境带来不可低估的污染。

  森林火灾是一种可怕的灾难,不仅破坏森林资源、减少植被量、土壤失去保护、引起水土流失、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损害,而且还因烧毁林内各种野生植物,迫使许多珍贵鸟兽迁移。

  林火反复燃烧,会导致植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使森林向旱生群落方向发展,其他生态因子也会重新分配。森林火灾会大大降低森林水土保持、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还会使森林贮存的大量能量突然释放,破坏森林生态系统,造成森林生态系统内生物因子、生态因子的混乱,这往往需要几十年或更长时间才能恢复;此外,森林火灾还会产生大量的烟雾,污染环境,引起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大量二氧化碳与水起化学反应,在水中产生大量碳酸气,严重污染水环境。

  如何防治火灾造成的大气污染?

  火灾造成的大气污染会给人体带来疾病,最主要的是吸入性损伤疾病。吸入性损伤是指热空气、蒸气、烟雾、有害气体、挥发性化学物质等致伤因素和其中某些物质中的化学成分被人体吸入所造成的呼吸道和肺实质的损伤,以及毒性气体和物质吸入引起的全身性化学中毒。

  吸入性损伤主要归纳为3个方面:一是热损伤,吸入的干热或湿热空气直接造成呼吸道黏膜、肺实质的损伤;二是窒息,因缺氧或吸入窒息剂引起窒息是火灾中常见的死亡原因。由于在燃烧过程中,尤其是密闭环境中,大量的氧气被急剧消耗产生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可使伤员窒息,另一方面,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可产生一氧化碳,含氮物质不完全燃烧可产生氰化氢,两者均为强力窒息剂,人体吸入后可引起氧代谢障碍,导致窒息;三是化学损伤,火灾烟雾中含有大量的粉尘颗粒和各种化学性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可通过局部刺激或吸收引起呼吸道黏膜的损伤和中毒反应。

  如何防治呢?首先应迅速使伤员脱离火灾现场,置于通风良好的地方,清除口鼻分泌物和碳粒,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条件者给予导管吸氧,判断是否有一氧化碳、氰化氢中毒的可能性;其次是及时送往医疗中心进一步处理,途中要严密观察,防止因窒息而死亡。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