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柏文思:碳市场的机会都会再回来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汤姆·柏文思:碳市场的机会都会再回来的

2010年08月25日 10:49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专访英国气候变化项目办公室副主任汤姆·柏文思

  坎坷前行的气候谈判进程,未能为全球的碳交易市场带来明亮的前景。

  不过,一直致力于碳交易市场发展的英国,仍对这个市场保持了乐观和信心。日前,英国气候变化项目办公室(CCPO)副主任汤姆·柏文思(Tom Bouwens)在上海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专访。

  第一财经日报: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全世界并没有制定出一个强有力的碳减排指标,这对英国从事碳交易的机构来说有哪些影响?

  汤姆·柏文思:对投资者来说,是相当困难了,尤其2009年。一个是因为金融危机,不仅使得流动性缺乏,还降低了全球的生产量,排放量也就随之降低了,因此一些国家对碳排放额度的需求也就降低了;还有就是到了2012年后还没有一个比较明显清晰的政治框架。

  但是现在这些公司都活下来了,原因就是一开始他们就知道这是一个长期的事业,他们之前做了很多工作,所以现在他们就把重点放在已经签了的合约上。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最终投资的机会还是会回来的,只需要耐心点就行了,有没有这个政治协议的框架并没有关系,没有这个,接下来会有另外一个,只不过投资模式跟原来不一样而已,但是机会都会再回来的。

  日报:但在短期来讲,这些问题会不会导致碳市场一段时期的低迷?如果是的话,什么时候会走出来?

  汤姆·柏文思:实际上因为现在经济回升,碳排放量也在回升,对排放额的需求也开始回升了。你知道,在金融危机当中,由于流动性比较缺乏,贷款也比较困难,很多公司已经把信用额度卖出去了,但是现在又开始想买回来了。

  对于排放额度的现货市场,即便是金融危机刚开始的时候,有那么一段时间排放额度的价格变动,但欧洲市场的价格一直稳定在13欧元,这也说明了在碳市场里面,情况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长期来看,排放额度的价格的确是上升的。

  日报:中国是碳交易市场的一个很大的区域,中国自身也在做减排和交易的尝试,你怎样看待中国在整个碳市场中的独立地位?

  汤姆·柏文思:目前为止中国的CDM机制是成功的。英国相信中国应该开始自己国内的行动。就像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大家讨论的,中国应建立自己的国内市场机制。新的市场机制应该针对行业所建立的,也就是要提出一个行业的减排目标。

  中国的公司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因为长期来看,节约意味着燃料成本的下降。赋予碳价值和价格就意味着机会。实际上就是说,早开始的公司意味着机会更大。

  日报:英国在碳交易方面是一个领先国家,但是其他国家比如德国和日本,也在加强这方面的努力。你认为英国的竞争对手主要有哪些?或者说挑战会来自于哪些方面?

  汤姆·柏文思:实际上这个市场特别复杂,而且一直在变化。比如游戏规则一直在变化,像CDM的一些立法以及一些框架都在变化。因此你要想在市场上有很好的表现,必须要有专业的知识,要对这些项目的风险非常了解。如果不理解风险,投资有可能收不回来,你的项目的注册就会被延迟好几个月。

  英国在CDM方面起步得早,并且形成了非常细分的碳交易市场架构,比如我们在碳咨询、碳评估还有碳交易方面,都有些排名非常靠前的公司。现在全球的核证减排额度(CER),39%是由英国机构买下的,所以我们在这方面比较有优势。英国的这些专业人员一直根据碳的市场在变化,所以他们非常有经验,能够理解这个市场的风险在哪。

  关于竞争对手,是的,很多其他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公司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但是我们要意识到这个市场本身在扩张,因此机会也是越来越多的。竞争是比较激烈的,但总归能找到投资的新的领域,总会找到可交付的一些新的项目。

  我在全球不断地走,在旅行,我发现项目的分布最早开始是在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但现在很多相关公司都在看其他的市场,比如说拉美、非洲、东南亚的市场。

  当然,因为金融危机以及缺乏2012年以后的一些清晰的政治框架,所以现在又有了新的问题。大家想找新的项目,找了新的项目又不敢做,条件都不成熟。但是好的一点在于,我们这些公司开始得比较早,过去都做了很多工作,他们现在可以把精力投入在以前投资的项目,把精力放在交付上。

  日报:市场分为两头,伦敦因为靠近资金、靠近发达国家这一端而成为碳金融中心。你是否认为在发展中国家靠近工程、靠近项目这一端,也可能会形成一个交易端口?比如在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上海是否也有成为另一个碳交易中心的可能性?

  汤姆·柏文思:这个观点代表个人。我预计会形成像区域性的碳金融中心,像纽约、新加坡、上海等。但是我们希望以后看到一个全球的市场,一个全球的标准,因此我们对于VER(自愿减排)是不支持的,我们不希望看到有不一样的标准,这对长期的发展是不利的。(胥会云 皋静枝)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