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15项污染物排放标准促减排——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山东15项污染物排放标准促减排

2010年09月02日 10:27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随着钢铁烧结机脱硫工程陆续建成投运,一座座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运行,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不断淘汰“出局”,山东省在污染物总量减排上迈出了新步伐。记者从山东省政府了解到,全省2010年上半年共完成减排项目578个。

  健全完善减排激励约束机制

  今年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把节能减排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减排目标不改变、决心不动摇、工作不减弱,减排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和成果体现。省长姜大明在全省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全力以赴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省人大将节能减排列入省人大常委会督察重点,有力地推动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今年上半年,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了2009年度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和县域经济考核,对各市、县(市、区)2009年度各项工作进行量化排名,对完不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形成了强有力的减排约束机制。

  为进一步强化减排激励机制,山东省坚持推进环境保护“以奖代补”,今年省级财政投入资金2.01亿元,对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减排任务完成情况好的市予以奖励,充分调动了各地抓治污、促减排的积极性。

  强力推进减排工程建设运行

  山东省全面落实减排责任,编制实施了山东省2010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深入挖掘减排潜力,层层分解减排责任,为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山东省坚持对重点减排项目每季度调度、分析和通报制度,及时解决减排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省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83座,日处理水量达835万吨,污水处理厂数量、处理能力分别较“十五”末增长116%和77%。国家和省重点现役火电机组已建成脱硫装机容量两万余兆瓦,火电机组脱硫装机容量占比由“十五”末的10%左右提高到95%以上。

  山东省狠抓运行管理,以减排项目运行管理为重点,进一步强化督促检查,巩固提升减排成果。今年3月,山东省环保厅会同省物价局、济南电监办、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对全省享受脱硫电价的燃煤机组脱硫设施运行管理情况开展了专项检查。同时,加快污水处理厂中控设施和燃煤电厂脱硫设施DCS系统建设,开展了污水处理厂和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工况在线监控试点,不断强化对减排项目的运行监管。自2003年以来,山东省已连续7年在两位数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实现水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年均下降19.3%和15.9%,目前59条省控重点污染河流中已经有49条全线恢复鱼类生长。在全国重点流域治污考核中,实现了淮河流域治污考核“四连冠”和海河流域治污考核“两连冠”。

  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

  2010年,山东省进一步加大关停淘汰力度,成立了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指挥部,提出阶段性工作目标和实施计划,对各市淘汰落后产能与节能减排完成任务情况实行每月一调度、一通报制度。

  为严格控制新增污染,山东省把严格环境准入作为优化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坚持一手抓污染物存量削减、一手抓增量控制,将总量减排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性条件,对建设项目实施“先算、后审、再批”的环评审批程序,有效地控制了新增污染源。上半年,山东省环保厅共拒批和暂缓审批高耗能项目10个。

  据了解,山东省先后实施了15项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地方性重点行业和流域污染物排放标准。全省每年可少排放化学需氧量6.9万吨,二氧化硫15.3万吨。

  加强监管巩固减排成果

  山东省环保厅每月召开一次环境形势分析调度会,定期调度分析环境质量变化和执法检查情况,研究部署环境监管重点工作。对每月环境污染严重、治污减排效果差的县(市、区)政府“一把手”,由省环保厅与省监察厅联合实行当面约谈,责令限期整改落实。

  山东省以日常掌握的突出环境问题、重要环境信访案件和挂牌督办案件为重点,省政府于今年5月组织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保障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累计检查日常监管中发现问题的工业污染源137个,城市污水处理厂50座,污染较为严重的河流断面45个,保持了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我们要围绕‘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服务科学发展’3条主线,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确保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各项目标任务。”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告诉记者。

记者 周雁凌 季英德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