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华CCS 迈出低碳转型第一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神华CCS 迈出低碳转型第一步

2010年09月14日 12:56 来源:中国财经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8月末的鄂尔多斯高原依然是艳阳高照,中国第一套、也是亚洲最大规模把二氧化碳封存在咸水层的全流程(二氧化碳采集与封存,简称CCS)示范工程——神华集团CCS项目2495米的地下深井动工开钻。

  尽管业内人士仍然对CCS的效益问题莫衷一是,但分管该项目的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林长平和负责此次项目执行的安东石油执行副总裁刘恩龙仍然一致认为,启动这项工程不仅是响应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还将为我国提供二氧化碳处置的技术支持,对二氧化碳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议题具有重要影响。

  什么是CCS

  越来越无常的气候变化让如何对付温室气体成为全球政经领域的一个焦点议题。将工业生产集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起来,不让它排放到空气中去,并将捕集来的碳变成为可利用的资源无疑是一个最好的设想。CCS技术的出现正是基于这种设想。据了解,在各种减排措施中,二氧化碳的捕获与封存具有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灵活性的潜力,可能是未来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因此备受各国政府重视。目前,全球已有100余个CCS项目正在运行或即将运行,但都处于试验摸索阶段,仅在少数发达国家有小规模的工业应用。

  要环境也要效益

  制约CCS项目发展的最关键原因就是成本较高。煤碳转化为石油的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通过CCS全流程将其抓捕、液化,通过钻井管道传输,存储到地下3000米的咸水层,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效益和所需付出的成本不言而喻。据了解,神华CCS项目初步预计投资额为2.1亿元人民币。对于追逐利润的企业来讲,这样的投入能获得怎样的回报呢?神化集团和安东石油对此也有自己的见解。

  神华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CCS对油气田开发和增产有重要经济效益。例如,石油系统通过二氧化碳驱油(EOR)来提高石油采收率。一般而言,每注入2.5至4.1吨二氧化碳能增产石油1吨。以苏北油田CCS经验,每注1吨增产达到2.39吨,注入4490吨二氧化碳,增产原油1.07万吨,项目投入684.5万元,原油销售收入1722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0∶2.5。照此推算,神华CCS提升油气采收率的效益,每年注入10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增产23.9万吨原油,经济价值约达3.85亿。

  此外,按照用电还原二氧化碳、每吨获得700美元的纯利润估算,神华CCS的一口井每年存储10万吨二氧化碳,等到技术成熟进行开发时,每年每口井有望开发7000万美元的经济价值。同时,神华CCS一体化方案提供商安东石油公司目前的技术,已将传统能耗降低了30%,有望几年内实现降低50%的目标,这意味每年度每口井最高可节约500万美元。

  抢占碳交易先机

  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缔约方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从2005年开始至2012年间必须将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由于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是发展中国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把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的排放量作为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一部分义务。一方面,对发达国家而言,给予其一些履约的灵活性,使其得以较低成本履行义务;另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协助发达国家能够利用减排成本低的优势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因此,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市场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2008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价值达1263.5亿美元,比2007年的630亿美元上升了100.6%。中国拥有巨大的碳排放资源,目前我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据世界银行测算,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将超过2亿吨。发达国家在2012年要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中国市场出售的年减排额已达到全球的70%,这决定了至少有30亿吨来自购买中国的减排指标。

  据日本AIM经济模型测算,在日本境内减少1吨二氧化碳的边际成本为234美元,美国为153美元/吨碳,经合组织中的欧洲国家为198美元/吨碳。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减排成本仅几美元至几十美元,中国目前的减排成本在20美元/吨碳左右。如以平均100美元/吨出售的话,中国出售的30亿吨减排指标有望产生3000亿美元的出口贸易额,而且,其理论利润也高达80%。因此,神华在CCS领域捷足先登,意味着神华集团有望在碳交易市场又抢占先机。李京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