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棕色经济”到绿色经济“重庆模式”见成效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财经中心

从“棕色经济”到绿色经济“重庆模式”见成效

2010年09月25日 11:27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编者按


  在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绿色转型之路,我国也处于这一过程之中。但是,如何发展绿色经济,还是一个探索性的课题,不但要提升对绿色经济的认识,而且要推动绿色经济的具体实践,尤其需要抓住典型案例,解剖麻雀,总结规律。


  4月20日~23日,环境保护部政研中心主任夏光率调研组赴重庆市开展了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调研,考察了重庆市对绿色经济的理解、实践和计划,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出了建议。

  重庆市是我国老工业城市,在原有发展模式下,发展动力和环境承载能力都几乎达到了极限,迫切需要实现绿色转型。因此,重庆市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重庆市近几年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若干高楼拔地而起,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城市经济充满活力,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尤其是各式新建高楼成群耸立、宽阔道路纵横交错的景象令人印象深刻,与前些年那种建筑灰暗陈旧、道路狭窄拥挤的景象,不可同日而语。有报道称,重庆市的高楼数量仅次于上海。


  重庆市的变化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我们认为,重庆市的巨大变化主要归功于近几年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重构和环境保护措施强化,这实际上是应用绿色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共赢的一个典型案例。

  重庆:从“棕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
  阅读提示
  ■历史原因造成重庆市工业布局不合理,能耗高、污染大的产业比重偏高
  ■重庆直辖市成立后,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仍体现出粗放型特征
  ■2007年以后,着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
  ■重庆市“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促进产业发展实现“三个转变”

  重庆市一直是西部地区重工业和制造业基地,历史原因造成了工业布局不合理,能耗高、污染大的产业比重偏高。同时,重庆市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直辖市,需要加快发展,因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矛盾非常突出。


  自1997年重庆直辖市成立以后,重庆市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在1997年~2008年的12年间,仅有4年GDP年增长率低于10%,有8年高于10%。2009年,尽管受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重庆市的GDP年增长率仍然达到了14.9%。同时,GDP总量增长迅速,2003年突破2000亿元,2009年突破6000亿元。但是从重庆市经济发展的要素投入增长来看,其经济增长仍体现出粗放型特征。自1985年以来,重庆市要素投入增长率的变化,包括资本(固定资本投资总额)、劳动力(就业人口)、技术(科技经费支出)和资源利用(能源消耗总量)等的增长率均大大超过了相应年度重庆市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体现出经济增长的高投入和高能耗特征。同时,重庆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投入增长情况远超过其他要素的增长。但是自1996年后,重庆市经济增长中的资本投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劳动力投入则增长缓慢,这体现了重庆市经济发展开始由劳动或资本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过渡。


  2007年,重庆市的发展目标是努力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成为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和健康的城市。自此,重庆市开始着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2010年,在“十二五”规划中,重庆市提出要促进产业发展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以传统重化工为主要支柱向新兴战略性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共同支撑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可以看出,重庆市正在谋划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去以重工业和制造业为主的“棕色经济”向以技术进步和新兴产业为基础的绿色经济转型。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