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先污后治” “十二五”环保规划更完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告别“先污后治” “十二五”环保规划更完善

2010年10月22日 13:5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十一五”以来,我国持续加大对生态环保的投入力度,陆续完成一系列生态环保目标,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居乐业美好环境的同时,走出一条“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向高污染宣战,将碧水蓝天还给人民群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但为实现这一发展,我国付出了很大的资源能源消耗。以“十五”末期为例,我国单位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除资源能源的过量消耗外,粗放的发展方式还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长株潭地区是向来以美景闻名的鱼米之乡,而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资源消耗量连年猛增,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滔滔北去的湘江,昔日“万山红遍、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美景不再,江岸被采沙场挖出一片片“牛皮癣”,江水终年难见碧绿之色,往日肥美的鱼虾早已不见踪影。

  “十一五”以来,长株潭地区全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出一条“林中有城、城中有林、山水相宜”的新型城市发展之路。2009年,湖南省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高污染、高排放能源消费增幅大幅下降,森林覆盖率达到56.43%,湘江两岸120公里的风光带正在加紧建设。

  “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说,“环境保护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和福祉。只有有了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安全的食品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

  2007年,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设定了我国“十一五”期间主要环保规划目标、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提出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状况。

  仅在2009年一年内,环境保护部就对总投资1905亿元的49个项目环评文件作出退回报告书、不予批复或暂缓审批的决定,同时开展高污染行业专项执法活动,查处未批先建项目1824个、未落实“三同时”要求的项目3167个,并督促整改到位。

  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多项环境指标改善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一五”前4年,我国不断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措施力度,成功扭转了“十五”后期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出现的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上升的趋势;今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成功扭转了一季度较大幅度上升的趋势。

  从环境保护部每年发布的环境公报中可以看到我国生态环保取得的巨大成就。2009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277.5万吨,比上年下降3.27%;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214.4万吨,比上年下降4.60%,继续保持了双下降的良好态势。二氧化硫“十一五”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这为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前4年,我国“十一五”规划安排的2714个重点流域和区域治污项目中,已完成1762个;156个水质监测考核断面中,125个断面水质达标,占80.1%。我国正在积极践行“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理念,全面建立了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成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抓手。

  “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中国走不通也走不起。必须要在新型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积极探索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周生贤说。

  多管齐下,“十二五”环保规划更完善

  要将碧水蓝天带给人民群众。5年来,各级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采取多项举措,在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同时,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十一五”还未结束,“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工作规划已经呼之欲出。由环境保护部、水利部等部门联合编制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大纲》已经原则通过评审,这份凝聚了众多权威部门、大量权威专家学者心血的大纲最终确立了八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措施,措施更加精确,创新亮点也更多。

  环境保护部表示,在“十一五”收官之际,将全面总结5年来的环保工作,充分吸收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污染源普查和水专项成果,以建设生态文明、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为统领,抓紧编制污染防控、总量控制及能力建设、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形成完善的“十二五”环保规划体系。 (记者罗沙 顾瑞珍)“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